从“前‘皇都’时代”到“‘皇都’时代”:辽上京东向格局之形成

一、从“前‘皇都’时代”到“‘皇都’时代”:辽上京东向格局之形成

根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草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4]可知辽上京之地本无城郭,所谓“辽右八部世没里地”[5]也。随后辽上京所在之地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化,一次为神册三年(918),“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6],辽上京以“皇都”之名作为完整的城市开始营建;另一次为天显十三年(会同元年,938年)[7],在契丹获得燕云十六州后,“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8],辽上京正式以“上京”之身份列于诸京之中。

上述两次重要的变化可将辽上京城市之发展划分为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前‘皇都’时代”,辽上京其城尚未开始营建,契丹政权于此地零星筑有“明王楼”“天雄寺”“龙眉宫”等功能性建筑;第二阶段为“‘皇都’时代”,辽上京以“皇都”的身份开始建设并初步建成,此后这里成为契丹政权重要的政治中心;第三阶段为“‘上京’时代”,辽上京作为兼治华夏文明的诸京之一,在权力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体现出城市格局的调适与变化。因而在上述时空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契丹政权及辽上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将分两个部分逐一探讨辽上京城市形态历时性演变过程中的方位观念变化现象。在本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前‘皇都’时代”到“‘皇都’时代”辽上京东向格局之形成,而在下一部分,将主要探讨“‘皇都’时代”到“‘上京’时代”过程中东向格局的逐步消解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