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期

(三)发展期

在正德《金陵古今图考》卷下《国朝都城图》中,卢龙山(今狮子山)西北江面就出现了一座靠近南岸的沙洲,而沙洲与江岸形成的夹江,在图中标名草鞋夹[24]。而这座沙洲应当就是草鞋洲。此洲在东流江水的冲刷下,洲头崩解、洲尾下伸,不断向下游移动。所以,清代中前期见于记载的草鞋洲,才会居于草鞋峡的下游,处在燕子矶以北的位置[25]

清中期以后,草鞋洲在下移的过程中聚合了青沙、金珠沙,逐渐淤涨成为八卦洲,分流大江主泓的能力日渐增强[26]。在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一《图说》中《上元县图说》载:“长江形势旧以燕子矶为险要。近则沙洲漫涨,此处已成夹江。矶在平陆,长江深流徙出八卦洲之外。”[27]凭借这条材料,笔者可以进一步细化出八卦洲淤涨成型、和燕子矶所在的南岸形成夹江的时间,就是清同治时期。但这时的八卦洲,仅是现存八卦洲的一部分,此处称之为“老八卦洲”。现存的八卦洲,则主要是由七里洲和“老八卦洲”聚合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八卦”之名,从一洲的单称,发展为了全洲的统称。长江八卦洲段内的汊道在清末以至民国时,又经历了“主次异位、内汊消亡、汇流位置下移”的演变过程。在河床边界条件、水文特征和河道冲淤积情况等要素共同作用下,八卦洲进一步发展,但长江主泓始终自洲北缘流经。江流对北岸(凹岸)的冲击,在持续造成北岸侵蚀、崩岸的同时,也使得沙洲北缘(凸岸)不断向外淤涨。清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中《六合县图说》记载,“沿江自十字岗至通江集一带,岸多冲缺,八卦洲渐涨,江北旧地则渐坍矣”[28]。与此同时,沙洲与南岸的夹江过流量逐渐增加,在刷深河道的同时,冲击洲头和南缘,使南缘北缩。在八卦洲发育的过程中,七里洲也逐渐向下游移动。但是,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首都志》中的《八卦洲里图》,八卦洲以北仍然是江流的主泓道[29]

20世纪中期,八卦洲成为了“控扼”分汊型河道发展的主导因素。长江主泓在河段内开始发生“主次异位、内汊消亡”的变化过程。这是由鹅头型汊道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一方面,七里洲与八卦洲之间的内汊道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八卦洲整体北移,长江主泓道由洲北汊道(左汊)切换为洲南汊道(右汊)[30]。八卦洲理论上会向北并岸,沙洲南缘成为新的江岸,同时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沙洲沉积、聚合和并岸。但20世纪末因筑坝减水、固沙护岸、疏浚汊道等人类经济利用和改造的强干预活动,沙洲北汊消亡速度大大减缓,汊道内流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31]。同时,沙洲南缘受主泓冲刷作用的影响也在不断减小,沙岸崩解速度和程度皆相对减低。因此,河段内北汊消亡、沙洲向北并岸,且南缘顺河道流向重新整塑、形成河道新岸的状况不再单纯“受制于”自然力,而是经由人类活动维持“两汊分流、南汊为主”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