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区域经济地位的考察

二、嘉善区域经济地位的考察

通常来说,一定规模的田产是义庄得以建立的基础。据时人记载,“清顺治间,良田不过二三两,康熙年间,长至四五两不等”,至乾隆初,“田价渐长……亦不过七八两,上者十两”,到了乾隆末、嘉庆初,田价则涨至“五六十两矣”[10]。以此推算,建置一所义田千亩以上的义庄至少需资数万两。如海盐徐用仪捐置合族义庄,“所捐田产共值一万九千余两之巨”[11]。因此,义庄的建立往往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地区经济条件越发达越有利于义庄的发展,并且由于义庄多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便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杭嘉湖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唐代时便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12],北宋沈括言:“稻蟹之利,转徙数州。”[13]元代赵孟称:“照筥及箱,转输旁郡。”[14]可见,杭嘉湖历史上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是海内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就农村经济结构来说,农业经营的重点由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转移,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化[15]。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已无法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以蚕桑为标志的商品化农业,以及随之兴起的家庭手工业的推动下,促进商品流通的市镇在杭嘉湖地区蓬勃兴起。

各类市镇作为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集聚点,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嘉兴濮院镇,依靠丝织业发展成为著名手工业市镇,所谓“濮绸之名,遂著远近”[16]。乾隆时,该镇“日出万绸”,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号称“绸市”。当时有歌谣云:“绸市原称永乐乡,万家烟火尽机坊。自从番使通商后,日下镳来百万装。”[17]又如湖州南浔镇,因其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丝市贸易往来如织,成为著名的商业市镇。时人记载:“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18]众多浙江巨富于此地起家,丝市贸易经久不衰,有谚曰:“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19]除此之外,杭州的临平、塘栖、北新关;嘉兴的新丰、王店、王江泾;湖州的双林、菱湖、石门等,皆是远近闻名的工商业市镇。

市镇的出现为农村经济服务,同时也受到农村经济的制约,故而市镇数量的多寡与农村经济状况完全成正比[20]。因此,市镇数量便成为考察杭嘉湖各地区经济地位的重要依据。范金民曾对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数量进行过细致研究,根据其研究成果,清代杭嘉湖地区市镇数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清代杭嘉湖市镇数量统计表[21]

由上表可知,清代杭嘉湖地区的市镇以杭州府数量最多,嘉、湖二府数量较少。这表明杭嘉湖三府中,杭州府的整体经济实力远超其他二府。杭州府内的仁和、钱塘、海宁三县(州)的市镇数量远远领先其余各县,是杭嘉湖地区市镇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嘉兴府的平湖、嘉善、桐乡以及湖州府的归安、乌程、长兴等县,市镇数量相对较多,属于府内市镇经济较为突出的地区。另外,总体来看市镇多出现于水陆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如杭州的新城、於潜、昌化,湖州的德清、武康、安吉、孝丰等县,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较为闭塞,市镇数量较少。就嘉善县来说,清朝中后期存有7个市镇,在嘉兴府内仅次于平湖县,且多于湖州府内各县,在杭嘉湖县级政区内属中上水平。表明该地农村经济状况较为优越,可以为义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这使义庄密集区的出现具备了经济方面的可能性。但若与杭州各县相比,嘉善则并无经济领先优势,甚至与钱塘、仁和等县差距较大,故难以单从经济因素解释该地义庄密集的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嘉善的农村经济状况较好,有利于义庄的建设与发展,这为义庄密集区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可以说是形成义庄密集区的基础性成因。但与杭嘉湖其余各县相比,嘉善并不具备绝对的经济优势,因而仍需从其他方面继续探讨义庄密集现象的形成,那么接下来则需要对影响义庄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地方宗族势力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