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展现

(二)问题意识展现

如果说论文是现代学术工业体系产出的标准化产品,那么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所谓的“学术创新”。而“学术创新”的根本来源,则是论文中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并非不言自明,而是有赖于作者的发掘与展现。从某种意义而言,作者发掘与展现问题意识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术创新”含量的多寡,也就决定了论文在学术市场上的最终“价格”。尽管站在古典学术的立场来看这种王婆卖瓜式的行为多少有辱斯文,但却是现代学术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悲哀现实。

在史学论文中展现问题意识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回应”,即论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定是对学界某个既有问题的回应。就秦汉六朝史领域而言,在宏观、微观各层次的成果积累已然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任何问题的研究都必然有其相关联的学术史,所谓的新问题、新视角也必然是旧有理论、观点的延伸、扩展与修正。形象点说,问题意识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论文作者能否找寻到作为学术出发点的那层楼,又是否能够向读者充分描绘“更上一层楼”的新景观及其独到价值。

本科生在展现问题意识、叙述“学术创新”时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所谓的“填补空白”,认为没有人研究过的才是新问题、新内容,也因此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在现代学术体系下,一个话题越是缺乏前人研究,就越说明出其学术价值的有限。另外正如上文所言,在当前的学术积累下,几乎不存在没有相关学术史的问题。以“填补空白”的问题意识来凸显论文价值,只能说明作者在学术史的熟悉程度与综合把握能力上存在不足。

一篇具有吸引力、高质量的史学论文,除了通过“回应”在既有学术坐标系中寻找到精确定位,还往往对前人学说构成某种“挑战”,而这也正是史学论文中展现问题意识的第二个关键词。

由于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历史阐释框架具有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刚接触史学研究的本科生时常陷入的另一误区是将学术创新,对既往学术框架的挑战简单理解为推翻前人观点或提出全新观点。同时一旦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前人相同,似乎论文就不再具有价值。其实并非如此。

以秦汉六朝史为例,几乎任何主要问题都可以在既往学术史中找寻到正反奇合各种角度的观点,但这并不影响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推进。正如上文所言,现代史学的主要问题意识是“更上一层楼”,即在已有的框架下,运用新材料、新角度来证明、修正或延展前人学说。其最终目的在于呈现出历史真实的复杂性而不是追求非黑即白、绝对正确的观点。换言之,作为“挑战”的学术创新,绝不是推翻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或具体观念,而是在别人所认同的地方,发现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世界,而这个世界是难以用现存的学术概念或学术体系加以简单化阐述的。因此,构成学术挑战、具有学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所呈现出的历史图景能否具有超越前人的复杂性——如史料的拓展广度、问题的分析深度、逻辑的缜密程度等等。反之,即便提出了全新观点,也很难算是对既有学术体系的有效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