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圆仁申请赴台州终告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未能申请到赴台州的公验。对此,制度层面的原因是最重要的,而圆仁初到唐土,不论是对官僚制度还是政区制度,总之对唐朝制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正如大使藤原常嗣在接触了唐朝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政府部门之后,试图劝阻圆仁不要脱离遣唐使团队时所说,“此国之政极峻”(《行记》开成四年三月五日条,第124页)。在这一事件中,李德裕凭本分恪守法度、按章办事,这是李德裕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不宜苛求李德裕突破当时的制度限制而通融迁就圆仁的请托。

当然,如前所述,在圆仁这一兼具外国外交人员身份的特殊场合下,唐朝内部的公验制度或许并非唯一的制度原因,还应当从外交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圆仁本人的归期限制。倘若圆仁在回复李德裕的覆问书时作出符合短期访问身份的快去快回的许诺,李德裕或许才有进行通融的基础条件。而考虑到圆载出发向台州是在遣唐使团队返回扬州带来皇帝的批准之后,或许的确如李德裕所言,即使圆仁越境去台州也需要皇帝的敕命。

总之,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制度执行的严格。虽然由于关于公验过所制度以及对待日本遣唐僧人相关律令制度的直接史料仍有很大不足,研究者不可避免要用残存的案例来逆推法律制度,但案例与案例之间不同的背景与条件差异不同忽视,忽视这些差异而展开的论述未必是可靠的。

对于圆仁在唐活动的过程,从制度史特别是法制史的角度,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尤其是外国人在唐朝的活动与涉外法律关联较大,而日本遣唐使以及其他来华人员留下了许多史料与案例,值得进一步探索分析。

【注释】

[1]李济沧:《圆仁与李德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扬州的李德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9—14页。

[2]王勇:《最后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献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2—99页。

[3]张志宏:《圆仁入唐散论》,《文史哲》1994年第3期,第96—97页。

[4]马国云:《日僧圆仁不得入台州辨析》,《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第55—56页。

[5]马国云:《日僧圆仁不得入台州辨析》,第54—55页。

[6]李济沧:《圆仁与李德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扬州的李德裕》,第10—12页。

[7]葛莹:《圆仁往台州求法失败原因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42—45页。

[8]马国云:《日僧圆仁不得入台州辨析》,第51—54页。

[9]封野:《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第133—138页。

[10]杨发鹏:《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中的作用》,《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1—106页。

[11]张飘:《出土文书所见唐代公验制度》,《史学月刊》2017年第7期,第50—52页。

[12]在《行记》中,圆仁脱离遣唐使团队前都自称请益僧,另可见[日]圆仁《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等(见《大正藏》第55册,第2155、2156号。[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五,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8年,第1074页)。圆仁还学僧的身份,见《行记》开成三年八月四日条与同月廿六日条,圆仁著,白化文等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27—28、38页。本文下引《行记》原文均使用此版本,并采用括注,括注所在条目日期及所在页码。

[13][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5页。

[14]李济沧:《圆仁与李德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扬州的李德裕》,第11页。

[15]参见[日]石井正敏:《遣唐使以後の中国渡航者とその出国手続きについて》,[日]村井章介、榎本渉、河内春人编:《遣唐使から巡礼僧へ》,东京:勉诚出版,2018年,第232页,原载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島と港の歴史学》,八王子:中央大学出版部,2015年。

[16]《唐会要》卷四八《议释教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44页。《资治通鉴》也记述了这一奏议,但表述不同:“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宣宗大中六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174页。《唐会要》记载奏议原文是在唐宣宗“护持释教”的背景下上奏的,而《通鉴》缩写后只选取了对佛教限制的规章部分,带有排佛态度,笔者认为应以《唐会要》更加原始的史料为是。

[17]葛莹:《圆仁往台州求法失败原因考》,第44页。

[18]《行记》开成三年八月十日条,第32页。

[19]呼啸:《日本留学僧圆载入唐行迹及其形象演变探析》,《唐史论丛》第31辑,2020年9月,第198页。

[20]《行记》开成四年正月廿一日条,第100页。

[21]括注[日]字为笔者据文意补。

[22]《行记》开成四年正月十七日条,第95页。

[23]张飘:《出土文书所见唐代公验制度》,第50页。

[24]《传教大师入唐牒》明州牒,原件藏日本延历寺,图片转引自林佩莹:《唐代中日佛教交流网络:日僧最澄(767—822)台州旅行之考察》,《佛教文化研究》第五辑,2017年,第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