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三、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

掌握了充分的研究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阅读,以及对外文资料进行翻译、整理之后,可以进入到论文写作环节。一篇论文的写作可以分为几个环节:一、简要介绍研究题目的内容和价值;二、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切入点或研究方法;四、分三或四个部分进行论证;五、结语。

上面列出的前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一篇论文的导言部分。第一个部分的目的是介绍选题以及选题的理由,说明选题的价值。比如,拙文《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一文的导言中首先介绍了议会圈地的研究价值。即: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圈地方式:非正式圈地、协议圈地和议会圈地。议会圈地是三种圈地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圈地方式,英国通过议会圈地最终用明晰的私人土地产权代替了界限不清的土地持有权和公共权利,是一次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6]。接着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圈地运动始终伴随着民众的反抗。既然议会圈地时代之前的民众抵抗以暴力抗议为主,那议会圈地中民众的抵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民众对议会圈地的抵抗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7]?第二个部分是简要介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总结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或是某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一般来说,研究现状需要归纳总结出目前学术界就某一问题的研究有哪几类观点。例如,《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一文的学术综述中总结出,学界对民众抵抗议会圈地的认识呈现出三种观点。第三部分是导言的最后一个部分,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或是缺漏之处,进一步明确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指出:“上述研究为议会圈地中民众的抵抗研究提供了诸多线索与思路,但仍然缺乏就这一主题系统深入的论述。议会圈地时代的民众抵抗形式有没有发生变化,民众的抵抗行为有没有其价值所在,对于议会圈地的进程以及理念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是尚待解决的问题。”[8]此外,还要说明文章的切入点,也就是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或者,说明笔者将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论证这一问题,或是文章有什么创新之处。以前我们经常听说论文的写作要达到“三新”,也就是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想要写作一篇质量过关的文章,“三新”至少具备“一新”。例如,上文的创新之处即利用圈地法案等新材料进行研究。另外,研究的角度主要指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等。上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即“尝试从实证角度出发,探讨议会圈地在圈地议案拟定阶段、圈地法案通过阶段和圈地法案实施过程中民众抵抗圈地、维护土地权利的斗争”[9]

导言之后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体包括三或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可以采用并列或递进的形式进行排列,共同的目的是论证序言中所提出的问题。《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一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抵抗群体的界定;二、围绕圈地议案的地方抵抗;三、围绕圈地法案的议会请愿;四、圈地过程中的暴力抗议;五、合法抵抗的内在逻辑及其效果。这五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第一个部分抵抗群体的界定和第二个部分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从抵抗群体的界定过渡到抵抗的过程与方式。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按照议会圈地的程序论述各个阶段民众抵抗的特点,即圈地议案出台过程中的地方抵抗,圈地法案审议过程中围绕议会的反圈地请愿等合法反抗,圈地实施过程中的暴力抵抗。第五部分和前面几部分是递进的关系。从前三部分的论述中总结出合法抵抗是民众抵抗议会圈地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合法抵抗产生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语。结语在一篇论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语可以是点睛之笔,也可以是文章内容的升华。一般来说,结语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全文内容和观点的总结,二是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这两个方面内容可以分开论述,也可以穿插到一起进行论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全文观点的总结应是结语的主要内容,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可以适当提及,现实意义不应过分展开,尤其是不能强硬地阐发研究论题的现实意义。例如,《英国近代土地确权与立法》一文的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四个结论:第一,在漫长的博弈中,英国议会迫使国王在观念上,也在法律上反复确认大宪章,又迫使国王承认臣民权利,使其在国家事务中不断做出妥协。第二,在议会圈地运动中,土地产权人之间的协商始终是圈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第三,先有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后有法律确认:土地立法反过来又规范和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即议会圈地,反映了英国经验主义的立法模式。第四,议会在议会圈地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10]。现实意义虽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上种种,皆为英国近代土地变革的重要历史遗产。”[11]这种对现实意义的阐发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

一般的学术论文具备上述几个环节基本符合要求,如果是写作学位论文的话,文末还要加上参考文献和致谢。参考文献是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资料,包括原始档案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列参考文献时要进行分类,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要先列出英文文献,按照原始文献、英文专著、英文论文的顺序分别列出;再列出中文文献,按照原始文献、中文专著和中文论文的顺序分别列出。致谢的主要目的是感谢论文写作过程中为作者提供帮助的人。因此,首先应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其次是感谢其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过意见或帮助的老师或同学。最后是感谢父母家人。

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是论文的注释体例问题。一般来说,注释以脚注的形式放置于引证内容出现的当页下端,每页重新编号。中文档案文献的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例如,《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北洋档案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文著作的标注顺序为: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例如,H.T.狄金森:《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陈晓律、宋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39页。中文期刊论文的标注顺序为: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例如,侯建新:《中世纪英格兰农民的土地产权》,《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外文文献主要包括外文档案、外文著作、外文期刊论文和外文报刊文献,外文文献中的英文文献是最普遍使用的文献。英文档案文献的标注顺序为: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例如,Nixon to Kissinger,February 1,1969,Box 1032,NSC Files,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NPMP),National ArchivesⅡ,College Park,MD。外文著作的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点隔开。例如,J.M.Neeson,Commoners:Common Right,Enclosure and Social Change in England,1700—182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262.。外文期刊论文的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期刊名用斜体。例如,Leigh Shaw-Taylor,“Parliamentary Enclos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an English Agricultural Proletaria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61,No.3,2001,p.654.。英文报刊文献的注释格式为:析出文献题名/报刊名/出版时间。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报刊名用斜体,出版时间按照星期、月、日、年的顺序。例如,“Swavesey Inclosure”,Cambridge Chronicle and Journal,Saturday,May 11,1839.。

世界史学术论文的撰写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写作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出世界史学术论文的关键是要敢于动笔,敢于实践,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以上皆是笔者写作世界史学术论文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感触,希冀能抛砖引玉,引导更多同学写出优秀的世界史学术论文。

【注释】

[1]姚洋:《印度随想二》,《南方周末》2007年3月22日。

[2]倪正春:《英国议会圈地的实施程序及其特点》,《经济社会史评论》2021年第3期。

[3]李振宏:《历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华中国学》2020年第1期。

[4][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5页。

[5]李振宏:《历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华中国学》2020年第1期。

[6]倪正春:《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7]倪正春:《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8]倪正春:《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9]倪正春:《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

[10]侯建新:《英国近代土地确权立法与实践》,《世界历史》2021年第4期。

[11]侯建新:《英国近代土地确权立法与实践》,《世界历史》2 0 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