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

科研小组是学生根据兴趣组成团队,推定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训练,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由于学生的科研小组活动由学院统一组织,所以制度建设尤为重要。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小组活动的初期,并没有制定规章,小组活动缺乏有效管理,有很多学生虽然报名参加了小组,但是并没有真正与小组同学开展合作训练;教师的指导因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从小组提交的科研成果看,学生没有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鉴于此,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总结三年来开展活动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于2011年9月制定了《关于本科学生课外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定》。该规定的主要内容是:(1)明确开展科研小组的目的是“推动学生学会正确的科研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2)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各本科生辅导员以及部分优秀专业课教师组成学生科研活动指导组(以下简称“指导组”),负责制度建设、立项审查、中期检查、结项鉴定和成果评优等工作。(3)科研小组由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5至10人根据兴趣自由组合而成,推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活动和考勤,填写“导师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登记表”,把“课题名称”“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主要内容”填完后,由导师签署“意见”。(4)指导组负责宣传各位导师的教学科研成果,组长负责联系导师,导师对小组科研进行全面指导,每半月需集中指导一次。导师指导小组完成“立项申报书”,申报书由“组长和成员简况”“立项依据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预期效果”“导师及立项意见”和“资助经费数额”组成。立项申请通过后,导师指导小组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自主适当开支经费;对小组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等级评定。(5)科研小组活动与综合测评挂钩,凡是经审核可顺利结项的小组,每个组员在综合测评中获得适当加分;获得优秀等级的小组,每个组员还可获得奖励分。评选出的科研先进个人在当年学校“三好生”评比中优先参评“学习单项奖”。给予导师适量课时费补助,荣获优秀结项成果的导师即为优秀导师,在学校评优和职称晋级上获得适当加分。此外,为了发扬先进、激励后学,指导组在结项评审结束后组织召开全院学生大会,对评选出的优秀导师、优秀结项成果和科研活动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学院宣传栏设专栏开展宣传,编辑结项成果专辑并在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展示[1]。《关于本科学生课外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定》的制定和执行,使科研小组的活动更加规范,调动了学生和导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小组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为了加强领导,指导组下设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科研工作部,具体负责科研小组的日常管理。科研工作部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该流程以时间为经、工作为纬,规定了从秋学期到春学期一个项目周期内不同月份的主要工作。概而言之,秋学期的10月主要是宣传动员组建科研小组,填写“科研小组登记表”[2]。11月召开上一学年科研小组表彰和新学年科研小组动员大会,开展上届优秀科研小组经验介绍会,收取立项申报书。12月组织科研小组初期进度交流会,收取小组初期成果。春学期的3月开展小组中期进度交流会,收取中期成果,交指导组审核。4月组织科研进度交流促进会。5月收取小组结项成果和导师指导小组活动记录表。6月指导组鉴定结项成果,进行评优评奖,制作科研小组成果专辑[3]。科研小组工作流程的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将小组工作纳入到有计划的管理中,使小组成员明确科研的阶段性任务,有利于他们制定科研计划,按时交出较为满意的成果。

从发展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出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把规范小组活动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笔者正是根据学院的规章,立足学生的研学实际,不断推进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