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史料的基本方法

三、读懂史料的基本方法

读懂史料需要一些基础的前提条件,至于需要哪些前提条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读懂史料至少需要以下一些基础条件。

(1)语言文字条件。比如学世界史,研究法国史一般要懂得一点法语;如果研究中世纪史,还要有一些拉丁语的基础,如此等等,显然是最为基础的条件。而从事中国史研究,繁体字与古文句读就是基本技能,最后还要懂得一点篆、隶、草等不同字体方面的知识,或准备该方面的基本工具书。即使是近代史,掌握句读与繁体字也仍然是基本要求。至于从事先秦史,则最好有古文字方面的知识储备,如此等等。认“字”是最基础的条件,并要了解一些语言演变方面的知识,知道古今语词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无论读音与写法都在变化之中。

(2)具体的知识点。以中国史为例,如基本的朝代顺序要知道,一些重要王朝的帝王年号、庙号要知道,特别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经过、结果要有基本的掌握,等等,这些都是常识。具备了这些常识才能在阅读史料的时候得到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对史料所涉及的时、人、地、事有一个概括性的把握。在史学常识中,更进一步而相对难一点的,如避讳问题,地名的变迁问题,人名别名和职官别名,阴阳、五行、八卦、二十八宿等,也是读史料时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至于世界史,则最好要了解一点希腊神话与《圣经》,要大体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各时代主要王朝与国别,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时代与国别,等等。这些具体的知识点非常多,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点不太现实,能有一定的记忆量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勤查各类字典与辞典等工具书,这就进入到史学阅读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与方法了。

(3)基本的方法与技能。前辈学者对此有过较为明确的概括,比较有名的是流传甚为广泛的是邓广铭先生提出的“四把钥匙说”,即:目录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职官制度。目录学第一可以扩展为文献学,作用之一是知道查什么书:要看哪些史料,这些史料书在哪里;要看谁的研究成果,哪里有收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查什么工具书等等;第二,目录学是为理解文献的成书背景与文献特征提供帮助;第三,目录学是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历代学术的演变过程,理解古代学术的发展线索。

年代学则是在历史纪年基础上,了解古代纪年的特点,特别是不同时代纪年的特点,不同类型文献的纪年特点等,这是准确把握历史的时间节点的基础。

历史地理学,则不仅仅是地名或政区的历史沿革、辖区的范围等,还包括历史发生的地理环境、地理条件,以及地理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等,毕竟历史是在地理和空间中展开的,如果地理或空间与史料所记相悖,那么就有充分的必要展开史料辨析。

至于职官制度,可以扩大一点为名物制度。职官也好,各种事物也好,都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时而变。这部分内容极为繁复,是最难的一个技能。一般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

(4)史学理论训练。从事具体的专题或部门、断代史的研究,虽然不是专业从事史学理论研究,但也要读一些史学理论著作。史学理论方面的训练,是帮助自己从不同角度、尺度理解史料的好帮手。

(5)谨慎的态度,坚持从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入字里行间的背后意思。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多么强,史学基础知识掌握得多么丰富,史学方法与技能掌握得多么深入,理论训练多么宽广,都架不住史料阅读过程中草率与疏阔的态度所带来的危害。一般来说,对史料理解的扭曲,多半来自不谨慎的态度,而并不是知识的不足。

史学是以史料为证据展开论证的学问,也就是它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而不是随意阐释的文学或其他什么东西,因此首先要坚持揭示史料的字面意思,也就是类似翻译中的“硬译”,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以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为基础来展开讨论;然后才是结合上下文,放到事件和时代的背景下去讨论字里行间的意思。这是谨慎的阅读史料的基本原则。

(6)坚持史料阅读训练,从实践中慢慢提高。史料的阅读理解是一个实践活动,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大多数从事史学工作的同行都有对史料理解错误的经历,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即同一段史料,不同时候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常读常新的感觉。因此坚持长期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史料理解能力的基本路径。

【注释】

[1]关于史料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是史学工作的基本论题,大多数历史学者都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不少学者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著名的如《陈垣史源学杂文》(陈智超编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翦伯赞《史料与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等等,有兴趣可以参考。若有志于史学研究的职业工作,可以读一本极难的书,如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新版),这书虽然难度大,但是适合论文写作时模仿与学习。

[2]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附李之藻版《坤舆万国全图》。

[3]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附李之藻版《坤舆万国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