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批判

(三)批判

批判性思维与怀疑精神相辅相成,没有怀疑自然也就没有批判。在史学论文的写作中,怀疑只是研究问题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批判,并在批判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知识。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批判不完全等同于批评、反驳,它不是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而是基于怀疑精神的一种分析过程。上文已提及,怀疑可以分为对史料的怀疑和对前人理论、观点的怀疑,则批判性思维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展开。

首先是史料批判。梁启超曾将史料的处理分为“正误”与“辩伪”,换言之,即追求史料的“真”。史料批判则不限于此,其核心要素是对文本信息的审视、筛选与分析。一方面,看似正确、真实的史料,究竟能够在怎样时间、空间维度下保证有效性,需要研究者在批判后辨别利用。否则很容易出现基于史料“集萃”与“选精”的想象性叙述。另一方面,即便是记载有误或伪造的史料依然有其价值,因为其结构、性质等要素毕竟是史料制作过程、史料制作动机的真实反映。换言之,史料并非完全依附于历史真实,自身亦有其世界。史料批判以史料本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求史料为何会呈现出当前的样貌,以此发现新问题。

其次是对前人理论、观点的批判。如前文所述,在秦汉六朝史领域,经过百余年的学术积累,理论、观点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故而利用批判性思维加以消化吸收,构建起研究者自己的历史认知体系,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本科生最需注意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简单来说,对既有理论、观点的批判不是为了否定、推翻前人,而是以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既有理论、观点的核心史料与论证逻辑,以期得出更为全面、精细化的认识。因此,对前人理论、观点的批判过程,并非是“新王取代旧王”,以否定旧经典的方式确立新经典,而是位于前人理论、观点延长线上的全新拓展。

综上所述,考证、怀疑、批判是本科生在论文写作中应当养成的几种基本专业思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统思维惯性需要扬弃,如倒因为果、“倒放电影”的历史认知逻辑,过分强调道德评判的“辉格解释”,过分单一化的线性思维模式等等。限于结构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