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限度与超越
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中经典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像手术刀一般把人的心理条分缕析得很清晰透彻,但精神分析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先天缺陷:
一,过度强调童年及原生家庭影响的倾向,有可能造成责任倒置或外置,即把自己现在所有困境的责任都归因于父母、抚养人、家庭及童年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而事实的真相是,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愿意为自己的人生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才可能大踏步地前进!
二,造成与父母及其他抚养人的关系不必要的紧张,或使父母沉溺于过去行为的负罪感/负疚感和犯错感中,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对于原生家庭、父母等抚养人的真实情绪要如实接纳,这是释放掉情绪的前提,但最终的目的是要达成真正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有效处理情绪之后由心而发的,而不是大脑在给自己讲大道理:即每个人在每一时刻所采取的行为,都不可能超出其当时的意识水平,每个人给出别人的爱都不可能超出自己爱的能力,父母能给予下一代的情感,很难超出他/她们在被抚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
三,分析问题并不代表解决问题。精神分析是很有效的分析工具,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精神分析容易停留、迂回和徘徊在思维的层面,而在情绪处理的层面乏力,但最有效的心理工作,恰恰是在处理情绪和深层的感觉、感受层面,这是一个人可以发生大的变化的前提。大道理都懂,关键是怎么做到!所以常见的现象是,一个人在接受了很长时间甚至是经年累月的精神分析之后,仍然停留和迂回在“谈论”的层面,内心最深层的诉求总觉得没有满足,而只要这个诉求没有满足,人就会痛苦。
四,没有爱的精神分析是会要人命的!精神分析可以把一个人分析得很透彻、很淋漓、很尽致,但如果没有爱做基础、做支撑,那无疑是伤害,这就像只把一个人的伤口血淋淋地晾出来而不做任何的处理。爱始终是心理疗愈的终极之源和心理工作能否有效的根本保证。没有爱的精神分析只是一个纯机械的过程,没有爱的精神分析最终会沦为一种纯技术的演绎。
五,精神分析最大的缺陷,恰恰是它忽略了人更高的存在——精神或是灵性的层面。精神分析无疑在人的心理层面,玩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但因为它忽略了人的身(身体)、心(心理)、灵(精神)中更高的层面——精神——而这才是人的无限存在。精神分析过度关注负面和创伤,有时显得悲观,既然什么都是幼年和原生家庭决定的,那就没必要做工作了。人作为万物之灵,恰恰在于有反思和超越的能力,有更高的灵觉之性!可以说,精神分析在开发人的精神潜能方面能力有限。也正因为这一点,精神分析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的很多弟子,后来纷纷与之分道扬镳,另立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