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科学家最终转向精神和灵性

为何很多科学家最终转向精神和灵性

为何很多科学家,甚至包括爱因斯坦等有名的科学家,最终走向精神和灵性?科学(尤其是传统科学)总体上是逻辑、线性和理性的产物,科学的特点是向外,即主要研究外在的物质世界。科学的几个不证自明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世界的源头在外面,物质是一切的源头。

现代科技已能把人送出离地球越来越远的地方。但是,科学至今无法完美解释人内在最为深层的一些体验,如爱、情感、信仰,等等。

科学在把理性尊成为神的同时,恰恰忘了(更精准的表达是无意识),理性只是人所有能力中的一部分,相比人的潜能,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人更高的层面——精神或灵性的存在,是传统科学所难以企及的地方,因为那里完全是一个非线性和非逻辑的区域,是理性所无法认识的。对于寻求开悟的人们,知障更成为最大的障碍。

传统科学范式(paradigm)的困境和局限性在于:

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非逻辑的现象;

用线性的方法来研究非线性的现象;

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非理性的现象;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

用见相即相的方法来达成见相非相的效果。

也就是说,科学试图要解释的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和分属不同范式的世界。科学这个“支”试图研究、解释和认识它的“源”、母体与基质,就像影子想要认识它的本体一样。

传统科学的前提假设是,物质是意识的源头!所以,其研究路径也是由外而内的,人认识世界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由外入内的过程。而有一个元问题是科学至今尚未完满解释的,那就是,到底是什么终极的东西、更高的存在,赋予人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更高的基体、母体,人是否能感知自己的存在,是否能感知周遭一切的存在。

如果没有一张先在的意识之幕或意识之网,这个客观世界有没有存在、被认知或成形的可能?打个比方,一台投影机在墙上投射出各种动来动去的画面,科学在研究墙上动来动去的画面,而没有看到这些画面是从哪里来的(源头)!

更为前沿的量子科学等新科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并在一点上,与古老的灵性传承完美交汇——那就是意识。

科学可能至今尚未怀疑过自身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个体是否存在?个体是一切科学及学问的源头。

如果有一天,人突然顿悟个体的空性——本来就没有个体这么个存在,个体只是意识里的意象或执念,存在的只是非个体化的意识或存在感(Consciousness,Presence)。当人回到世界和存在的源头,不知科学家们会做何感想?不知那时,科学凭以建立的根基是否会受到撼动和动摇?

更为滑稽和富有讽刺意味的是,科学至今没能很好解释、更没有彻底解决知识分子为何多神经衰弱和抑郁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