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本义

瑜伽的本义

瑜伽的本义要远远宽泛于一种锻炼身体或是保持妙曼身材的运动,其本义有连接、连接本性之意。从这个角度讲,瑜伽毋宁说是一种修行、一种修行方式或修行体系。

古典或经典的瑜伽有三大类:智慧瑜伽、行动瑜伽、虔信瑜伽。智慧瑜伽的特点是直指人心,避开一切不相干的东西,通过最核心的智慧而直达开悟。印度的不二论(Advaita)及中国正宗的禅宗,都走的是直接开悟的路子。这种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风格,可以在《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感受得很明显。

行动瑜伽是通过无私、无我、忘我(selfless)的奉献,而超越小我(self、ego)实现大我(Self)。在这一过程中,遵守一些崇高的精神法则,如大爱、宽恕、非暴力、无私奉献,等等,代表人物如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她/他们身上往往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品质,被尊称为“圣(Saint)”。

虔信瑜伽是通过虔诚的信仰,如对至高、至善力量的崇拜,不断提纯心灵(purification),成为爱(大爱)的化身,直接体验到“天国即在你心中”,代表人物如德国中世纪的精神大师梅斯特·爱克哈特(Meister Eckhart)。遗憾的是,历史上一些亲身体证过真理的人,往往因为威胁到当时的既得权威,而被当成是异类。

这三种瑜伽各有各的特色,适合于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智慧瑜伽要有好的悟性,对于悟性“到点儿”的人,可以闻一语而大悟、顿然开悟。行动瑜伽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将内心信奉的原则真正践行。而虔信瑜伽则通过对内心信仰的坚守,不断坚定信心,直到与所信奉的信仰合体。

三种瑜伽的区别并非截然分明、互不相容,其实有很多重合之处。况且殊途同归,其终点都是带人回到最高存在的层面。只是在实践中,人们会因先天秉性、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选择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