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肝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发生于肝脏的疾病都是肝病。按照发病机理,肝病大致可以分为病毒性肝病和非病毒性肝病。病毒性肝病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由于肝炎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等型的差异。至于非病毒性肝病,则包括了嗜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药物或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病,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肝病,以及肝脏肿瘤等。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关键器官,一旦发病,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使人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肝病患者已接近2亿,超过我国人口总数的10%。所以,肝病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国民健康素质的整体提高,甚至会影响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
防治肝病,是广大卫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多年来,我国的卫生工作者在肝病防治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医是我国主要的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就对肝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如:从养生角度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发病角度认为“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从临床角度提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素问·刺热篇》);从诊断角度认为“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脉;死肝脉来,急易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从治疗角度提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从预后角度提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素问·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中已出现了肝风、肝热、肝胀、肝痹、肝咳、肝疟、肝风疝、肝心痛等病名。在《难经》中,不仅对肝病的命名与描述进一步明确,如将“肝之积”命名为“肥气”,描述其症状为“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难经·五十六难》),还对肝病的治疗提出了明确的“治未病”法则——“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六朝而至隋唐宋元,中医在肝病的发病、预防、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更新理论,形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肝病诊治学说。中医关于肝病的理论、方法、经验、方药、调养等内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有效的、科学的,因此是需要大力挖掘和整理研究的。
张瑞霞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因热爱中医,又入陕西中医学院“西学中班”学习中医。她先后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原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肝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独到的体会。张老师长期担任陕西省中医医院肝胆科主任,在肝病防治和学科建设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目前,陕西省中医医院肝胆科是陕西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级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在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有较大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张瑞霞老师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天道酬勤”,张瑞霞老师被列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是这一古训的最佳体现。
在陕西省中医医院工作期间,我与张瑞霞老师多有工作接触,她的勤奋与谦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数日,张瑞霞老师的弟子薛敬东拿着《名老中医张瑞霞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荟萃》一书的书稿来找我,希望我能为该书写序。虽然工作忙,这部书稿我还是认真地看了,认为很不错。《名老中医张瑞霞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荟萃》共分13章,依次为习医之路、学术思想及思辨特点总结、常用方剂总结、治疗肝病用药经验总结、典型医案选编、临床经验推广应用方案整理、养生保健经验总结、谈病毒性肝病、谈非酒精性脂肪肝、谈酒精性肝病、谈自身免疫性肝病、谈药物性肝损伤、谈肝病患者的日常保健。读过之后,感到此书的最大特点是实用和平易,无虚浮夸张之语,于医生和患者都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之处。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患者的康复为终极目标,中西医兼收并蓄,无门户之见。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气度。所以,我很乐意为之作序,并衷心希望年逾古稀的张瑞霞老师身体健康。也希望她的弟子们继续学习她的经验和方法,学习她的精神和品格,在中医肝病防治的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陕西省卫生厅厅长
201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