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活血软坚”法治疗慢性乙肝脾大
龚某,女,59岁。2009年3月27日初诊,以“乙肝系列异常9年,左胁下积块半年”为主诉。
初诊:患者9年前体检发现乙肝系列HBsAg、HBeAb、HBcAb阳性,但肝功正常,未予治疗。近半年来觉左胁下积块,质硬疼痛,纳差,乏力,面色无华,时有牙衄。体温36.5℃,脉搏6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6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脾肋下3cm,边钝质硬,表面光滑。肝功:ALT 132U/L,AST 70U/L,A/G 42.0/33.0。乙肝系列:HBsAg、HBeAb、HBcAb阳性。B超:肝光点增多,脾大。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涩。患者表现为左胁下积块,质硬疼痛,推之不移,故属中医“积证”范畴。结合纳差,乏力,面色无华,时有牙衄,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患者血络瘀结,日久积块,故日益坚硬,疼痛加剧。中气大伤,运化无权,故纳差,乏力,面色无华。瘀血阻络,血溢脉外,则时有牙衄。舌脉均为气虚血瘀之象。处方: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当归10g,赤芍20g,陈皮10g,清半夏10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郁金10g,丹参30g,鳖甲(先煎)10g,仙鹤草30g,桃仁10g,炙甘草6g,鸡内金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胁痛减轻,余症同前。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涩。效不更方,继守前法。处方:当归10g,赤芍20g,陈皮10g,清半夏10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郁金10g,丹参30g,鳖甲(先煎)10g,仙鹤草30g,桃仁10g,炙甘草6g,鸡内金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基本缓解,但积块同前,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患者药后症减,效不更方,继守前法。处方如下:当归10g,赤芍20g,陈皮10g,清半夏10g,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郁金10g,丹参30g,鳖甲(先煎)10g,仙鹤草30g,桃仁10g,炙甘草6g,鸡内金10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积块回缩,质地变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上方有效,继续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胁下积块明显回缩,脾脏缩小,复查肝功正常。给予扶正化瘀胶囊巩固疗效。
按:慢性乙肝脾脏肿大,属中医“积证”范畴。为湿热疫毒,蕴于中焦,日久不愈,肝病传脾,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行不畅,加之湿邪缠绵难愈,久病多瘀,形成血瘀证。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慢性乙肝血瘀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先生指出:血瘀并不是乙肝的一个独立证型,单独的血瘀证在其病变过程中并不多见,而通常是与其他各型合并出现。本例患者面色无华,脉象细涩,为阴血不足,脉失所养,为气血凝滞,阻于脉络。由于阴血不足,脉失所养,气血凝滞,日久而成积。乃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临床治宜攻补兼施,缓图其功。采用益气养血补虚,活血化瘀祛邪之法,标本兼治,寓泻于补,补而能泻,则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