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早期肝硬化

五十八、“疏肝健脾”法治疗早期肝硬化

李某,女,58岁。2001年5月11日初诊。有乙肝病史20年,近日情志不舒,病情加重。患者面色萎黄,胃痞纳差,神倦乏力,时右胁隐痛,大便稍稀,小便黄,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肝功:ALT 530.06U/L,AST 2967.26 U/L,DBIL 36.2µmol/L,ALB 36.5g/L,GLO 34.0g/L。腹部B超检查示:慢性肝病。诊断:早期肝硬化。证属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柴胡12g,陈皮12g,法半夏12g,党参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5g,鸡内金10g,郁金10g,苡仁30g,香附9g,炙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14剂,腹胀痞满减轻,饮食增加,胁痛消失。继服10余剂,症状大部分消失。后随症加茵陈、金钱草、丹参,调理月余,病情稳定,肝功恢复。

按: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生血,肝藏血。按五行相生相克基本规律,土需木疏,木需土荣。两者之间有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有病常影响脾胃。若肝失疏泄条达,则影响脾胃之气升降和正常传输。治疗时通过调理脾胃,加强脾胃的生化功能。以此治疗肝之病,常可收良好疗效。由此可见,肝、脾二脏生理关系密切,病理相互影响,治疗应补其不足。如《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体现了先生治疗肝病临证处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