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化湿”法治疗慢性肝炎

十、“芳香化湿”法治疗慢性肝炎

杨某,男,58岁。2008年10月6日初诊,以“反复转氨酶升高3年余”为主诉。

初诊:患者ALT升高近3年,一般在100~300U/L,无不适表现,排除已知病毒性及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炎等。西医治疗仍考虑病毒性肝炎(未分型)。服用五灵丸、益肝灵等中成药,ALT仍时高时低;后服用联苯双酯近1年,ALT降为正常,但停药后2周复查又为120U/L。患者形体较胖,自觉身体困重,口干口黏,不欲饮水;大便日2~3次,不成形,便时费力。体温36.1℃,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6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有肝掌。肝功:TBIL 14.5µmol/L,ALT 259U/L,A/G 39.2/30.7;乙肝系列:阴性。腹部B超:肝、胆、脾未见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患者湿困脾胃,脾胃运化无力,则体胖、身重;湿浊上扰,则口干口黏,不欲饮水;舌脉均为湿困脾胃之征。处方:藿香正气散加味。藿香15g,紫苏10g,陈皮10g,白芷10g,厚朴10g,清半夏10g,白术10g,大腹皮15g,茯苓10g,甘草10g,生麦芽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身体仍困重,口苦,口中黏腻,常有身热表现,但测体温正常,舌质红,舌苔白厚、干燥,脉滑。考虑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为主,药性燥热,加重湿热之邪的“热”势,且舌苔变为白厚干燥,治以清热化湿,仿达原饮方义。处方:槟榔10g,厚朴6g,草果6g,知母10g,白芍15g,黄芩10g,连翘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患者诉身体轻健,口干不苦,饮水不多,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守前法。处方:槟榔10g,厚朴6g,草果6g,知母10g,白芍15g,黄芩10g,连翘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诸症全消,复查肝功能ALT38U/L;连服上方4周,停药后2周、6周及12周,复查肝功能均正常。

按:该患者单项ALT升高,临床症状较少,几乎无证可辨。但仔细搜寻,胖人多痰湿,结合舌苔白腻,从湿阻辨证,初诊以藿香正气散加味,似乎辨证正确。但患者服药后症状加重,后仿达原饮方义,根据吴又可对该方的论述,槟榔、厚朴、草果三物芳香化湿,配以白芍、知母、黄芩滋阴和营,特别是黄芩清燥热之余,燥不伤阴,凉不碍湿,断用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