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理中汤

十九、理中汤

(1)来源:《伤寒论》。

(2)组成:党参15g,干姜10g,甘草(炙)6g,生白术15g。

(3)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4)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5)方剂特点: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党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如泄泻较频,则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晄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6)适应证:先生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7)体会:①理中汤加附子:就是附子理中汤,加附子是为了振奋脾肾之阳,治疗虚寒之象进一步发展,也可以是太阴传少阴,太阴少阴同病。其证除吐、利、痛、胀外,尚见手足逆冷。②理中汤加黄连:方出丹溪《证固脉治》。主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俱难得其要领。先生的理解,无非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故多年来用此方治疗泄泻屡收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