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1.原则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首要目标为改善胰岛素抵抗,防治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终末期器官病变,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次要目标为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并避免因“二次打击”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功能失代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则需阻止肝病进展,减少或防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2.治疗措施
(1)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人们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推荐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使肥胖成人每日热量摄入减少2092~4184kJ;改变饮食组分(低糖低脂的膳食),减少含蔗糖饮料以及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并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坚持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min。通常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体重下降才能有益于康复。
(2)控制体重,减少腰围。合并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6~12个月体重未能降低5%以上,可谨慎选用二甲双胍、西布曲明、奥利司他等药物。除非存在肝功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血清酶谱异常和肝组织学损伤通常伴随体重下降而显著改善,但是最有效的减肥措施以及减肥药物的安全性和如何防止体重反弹,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3)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代谢紊乱。根据临床需要,可采用相关药物治疗代谢危险因素及其并发症。除非存在明显的肝损害(例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他汀类等药物,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
(4)减少附加打击,以免加重肝脏损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应避免体重急剧下降,禁用极低热量的饮食和空-回肠短路手术减肥,避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避免接触肝毒物质,慎重使用可能有肝毒性的中西药物和保健品,严禁过量饮酒。
(5)保肝抗炎药物防治肝炎和肝纤维化。保肝抗炎药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中的作用和地位至今仍有争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保肝抗炎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1)肝组织学确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
2)临床特征、实验室改变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提示可能存在明显肝损伤和(或)进展性肝纤维化者,例如合并血清转氨酶增高、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3)应用其他药物因有可能诱发肝损伤而影响基础治疗方案实施者,或基础治疗过程中出现血清转氨酶增高者。
4)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或其他肝病者。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宾)、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1~2种中西药物,疗程通常需要6~12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