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1.概述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少见的进行性的胆道病变。病情发展最后会导致胆道闭塞和严重的阻塞性黄疸,预后很差。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不太清楚,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与本病有关。多发成年人,男多于女,儿童偶见。根据统计,从得出诊断后到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6年。常伴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甲状腺炎,腹膜后纤维化,纵隔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眼眶假性肿瘤,脉管炎和免疫缺陷疾病等。不少病人肝胆管和肝脏的病变往往呈进行性,最终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死亡。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主要表现

起病缓慢,进行性黄疸,可有起伏,伴瘙痒;间歇性上腹钝痛;纳差,消化不良,乏力,消瘦,可有发冷发热、腹泻、脓血便等;体征上有黄疸,肝大有压痛,后期有门脉高压体征。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

进行性梗阻性黄疸及胆管炎;患者有IgM升高,血浆铜蓝蛋白增多,抗核抗体增高;PTC、ERCP可确诊显示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缩窄、梗阻等情况;术中见胆管增厚,条索感,内径狭窄;病理检查为纤维化性炎症,无癌细胞;无胆结石,无胆道手术史。

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①支持治疗:消炎利胆,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手术治疗:目的是降低胆压,改善肝功能。包括胆总管探查引流术、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适用于肝门胆管扩张者。肝外胆管梗阻严重者,需手术建立胆道内或外引流通道。如合并胆汁性肝硬化,肝脏损害严重时,应做肝移植手术,有治愈该病的希望。③介入治疗:经皮(针对肝内)和内窥镜(针对胆总管)球囊扩张,无法扩张的狭窄行手术切开。

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表现为黄疸、瘙痒和右上腹痛,吸收不良和厌食致体重减轻,常伴发热、乏力。相当于中医“胁痛”“腹胀”“黄疸”等范畴。

肝与胆相表里,有经脉相通。胆的病变往往与肝密切相关,胆病可以及肝,肝病可以及胆。由于感受时邪疫毒,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或饮食所伤脾胃,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或脾胃素虚,运化失司,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能循常道而出现黄疸、腹胀。肝胆受损之后气机不利,肝气郁结,气滞则行血不力,血瘀于肝胆络脉则出现胁痛、皮肤瘙痒。经曰:“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根本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正虚挟瘀”,即脾虚湿热蕴结中焦,交蒸于肝胆,久病正虚、气虚。挟瘀即气滞血瘀于肝胆络脉,胆汁淤积。累及胆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先生确立中医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扶正化瘀”的治则。

(1)湿热内蕴型:身目发黄,肢重身困,嗜卧乏力,胁肋胀痛,身痒,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则:清热除湿,疏肝利胆。茵陈五苓散加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金钱草。

(2)肝郁脾虚型:身目发黄时间较长,右胁胀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瘙痒,舌淡苔黄,脉弦。治则:疏肝利胆,益气活血化瘀。柴芍六君子加茵陈、黄芩、郁金、枳壳、金钱草、黄芪、三棱、莪术、丹参、鸡血藤、生姜、大枣。

(3)脾肾阳虚型:黄疸晦暗不泽,痞满食少,神疲畏寒,倦怠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细或沉迟。治则:健脾补肾、利胆化瘀。茵陈术附汤加党参、巴戟天、仙灵脾、肉桂、郁金、柴胡、莪术、三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