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治肝重脾肾

九、学术思想,治肝重脾肾

先生学术思想体现在“以整体观念、脏腑学说理论为指导”,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重视肝、脾、肾三脏。先生认为:慢性肝炎病因为湿热疫毒,缠绵难去。病机复杂,病位在肝,最易伤脾,终必及肾。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重视“肝病传脾、肝脾同病”理论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先生辨证时指出:肝木能克伐脾土,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其目的在于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肝病传脾”体现的动态思维是辨证论治的特点,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处方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喜燥而恶湿,五行属土。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其性升达,五行属木。故肝脾两脏的协调配合起着重要作用,脾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调节。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即脾土得肝木之疏泄,才能使气机升降畅达,健运不息。另外,脾土健运对肝的生理功能也有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为各种精微物质之化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输送到肝脏以滋养肝体,肝用得养,则疏泄有度。慢性肝病病位不单在肝,更主要是属于脾的病变。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可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阴损及阳,而致肝阴不足;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等。临床上则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夹证候。但是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始终在绝大多数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就脏腑辨证而论,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先生在慢性肝病的治疗当中,不离健脾之旨,认为脾病固当治脾,肝病也当先实脾。脾胃位居中焦,五行属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泉。生理上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相合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之功。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肝木之气的疏泄,即所谓“土得木而达”。病理上,李东垣曰:“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叶天士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脾两脏病变互为影响。因此,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受邪扰,实则肝气郁滞,横克脾土;虚则肝木过弱,不能疏泄脾土。这均可导致脾升胃降的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胃纳脾运的功能,临床上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疲乏无力,嗳气恶心,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正常则气血充实,正气充足;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亦不足。故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脾胃的虚实密切相关。

“肝肾同源”是先生治疗肝病的又一重要思想。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肾水可涵养肝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肾生骨髓,髓生肝。”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曰“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母”。生理上,肝为藏血之脏,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可化为肝血。由于肝主疏泄,肾司封藏,肝气疏泄正常,则肾开阖有度,肾之封藏亦可制约肝之疏泄,勿使太过。病理上,慢性肝病之邪为阴为湿时,易伤阳气,可损伤脾阳,日久也可累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候,临床表现为胁痛腰酸,乏力腿沉,面黄晦暗,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食纳不香,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而慢性肝病之邪为热为阳时,易耗伤阴津,灼耗肝阴,日久也可累及肾阴,形成肝肾阴虚之候,临床表现为胁痛腰酸,手足心热,低热口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嫩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肾为先天之本,其所藏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肝病而致脾虚,亦可及肾而致肾虚,亦可及脾。

由此可见,先生临床辨治特点以整体观念、脏腑学说理论为指导,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视肝、脾、肾三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