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思辨特点

(一)乙肝治疗思辨特点

疏肝与养肝结合,疏肝不应,重调脾胃;病变日久保护肾气,结合指标应用中药。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湿热、疫毒之外因,多虚实夹杂,故治疗也必须并用扶正与祛邪。病由肝而起,传脾而盛,传肾更剧,故从肝、脾、肾损伤之程度,便可测知病情之轻重。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能够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运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之运化,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临床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闷,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症。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化上亦有密切联系。脾运健旺,生血有源,则肝有所藏;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此外,脾胃湿热郁蒸,致胆热液泄,可形成黄疸。可见,肝、脾两脏在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脾病可以及肝。

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疏泄功能正常是胃受纳、通降等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如肝失疏泄,胃的降浊功能亦受影响,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肝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分泌、排泄,以促进脾胃的运化。

张锡纯从脾胃升降功能对肝胆的影响,进一步论述了升脾降胃在肝病中的意义。《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肝病治法》中指出:“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当其性刚,当有病时恒侮其所胜,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胀满、疼痛、泄泻种种诸症。”由此,“欲治疗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这从一个侧面提示,肝、胆、脾、胃生理和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在肝病诊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古有“肝肾同源”一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精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肝中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阴阳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滋生,协调平衡,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损,而致相火偏盛。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而,在慢性肝病中,肝肾阴虚是相当常见的症型。

由于肝与脾肾的特殊关系,一旦肝脏有病,极易引起脾肾功能的紊乱,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