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法治疗脂肪肝

二十一、“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法治疗脂肪肝

李某,男,65岁。2008年10月8日初诊,以“右胁不适1年余”为主诉。

初诊:患者1年来觉右胁不适,疲乏无力,口干、口苦、口黏。至某医院求治,B超检查示:脂肪肝(中度)。口服“血脂康”,病情基本平稳。近日饮酒后患者感到脘腹痞闷,呕恶厌油腻,口干口黏,身困肢重,遂来求治。刻下症:脘腹痞闷,呕恶,厌油腻,口干口黏,身困肢重,右胁不适,大便干结。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mmHg。专科检查:营养过剩,形体肥胖。B超复查示:脂肪肝(中度)。肝功:AST 66U/L,ALT 59U/L。血脂:TG 4.3mmol/L,CHOL 2.8mmol/L。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患者表现为右胁不适,故属中医“胁痛”范畴。本病病位在肝,痰湿瘀是导致脂肪肝的病机。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均有关。究其病机,多为湿阻、痰凝、气滞、血瘀、食积、热蕴等,致肝胆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处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金钱草10g,蒲公英15g,薄荷5g,陈皮10g,白扁豆30g,黄柏15g,茯苓10g,甘草5g,苡仁30g,连翘10g,密蒙花10g,厚朴10g,生麦芽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右胁不适感消失,口干口黏好转,饮食增加,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续用四逆散合生山楂、草决明、丹参、泽泻以降脂,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金钱草10g,蒲公英15g,薄荷5g,陈皮10g,白扁豆30g,黄芩15g,茯苓10g,甘草5g,苡仁30g,连翘10g,丹参20g,厚朴10g,生麦芽10g,泽泻10g,草决明30g,生山楂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症状明显改善。在四逆散或柴平饮的基础上,加生山楂、草决明、丹参以消脂,共计3个月余后,脂肪肝消失,肝功能正常,血脂正常。

按:脂肪肝是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临床患者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见于营养过剩之肥胖、酗酒,而其他原因,如肝炎、药物性、营养缺乏性等相对较少。本病病位在肝,痰湿瘀是导致脂肪肝的病机,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本病病位在肝,与肝、胆、脾、胃、肾均有关。究其病机,多为湿阻、痰凝、气滞、血瘀、食积、热蕴等,致肝胆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

先生治疗脂肪肝,特别是肥胖之人,病因强调痰与湿,而肝炎并脂肪肝强调瘀与虚。临床应仔细审证,才能有效地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山楂、决明子、生大黄、枸杞子具有降脂消脂作用。对于肥胖性脂肪肝,以饮食控制加体育锻炼为主,配合药物治疗。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肝,重点纠正原发病,消除病因,配合以饮食治疗和必要的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