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日常检查项目的意义
1.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在肝细胞受损时升高最为明显,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受损时可与ALT 同时升高,计算两者比例很有必要,可以早期发现肝炎,又可作为观察肝炎是否痊愈和病情程度、疗效的指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急性肝炎时若超出正常上界1倍以上,则转为慢性肝病的机会较大。如持续升高则提示为慢性肝病。恢复较ALT 迟。碱性磷酸酶(ALP)在淤胆型肝炎及骨骼病变时均可升高。血清胆碱酯酶(CHE)在肝病严重时活力会下降,提示预后不佳。其他项目如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甲胎蛋白、血糖、血脂、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肝纤维化等指标,也有相应的意义。
2.肝病患者的B超检查
B超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B超具有简易、准确、快速、无痛苦等特点,病人容易接受,成为肝病医生诊断疾病的助手。慢性肝炎的声像图为回声增强,可出现脾轻度肿大。脂肪肝的声像图为回声减弱,肝硬化的声像图为回声增粗、增强、不规则(表现为不光滑)。脾大较明显、癌变肝脏的声像图有不规则肿块时,其他的肝、胆、胰新生物与占位性病变时,B超则有较大的鉴别诊断意义。
3.肝病患者的CT检查
C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吸收X线的多少,所测得的讯号的强弱,经电子计算机运算、处理、重建成图像,供医生诊断分析。它具有分辨能力高、扫描层面薄、无影像重叠、方法简便、病人安全无痛苦等优点,为普及的检查手段之一。但CT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无重要意义,一般不需做检查。对慢性肝病、肝硬化,尤其在怀疑肝内占位性病变时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轮廓、钙化、出血、坏死等情况,同时可了解胆、胰、肾等脏器的情况。因此,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的可疑病人,有做CT的必要。
4.肝病患者的胃镜检查
慢性肝炎患者,胃镜检查异常率达85%~90%,主要病变为:浅表性胃炎、慢性增生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溃疡、复合溃疡和炎症等。对于判断肝病是否达到肝硬化,胃镜检查可以了解食管静脉是否有曲张,有曲张则肝硬化诊断无疑。肝硬化病人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和红色征是判断是否有出血的可靠依据。
5.肝病患者的肝穿检查
肝穿是常规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从肝脏中取出一点肝组织做病理检查以判断病情,具有适应证广、损伤小、操作简单和诊断可靠等特点。目前,肝穿技术已比较成熟,只要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是比较安全的。肝穿对于肝病诊断,主要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如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结核、肝肉芽肿、血吸虫病、脂肪肝、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各种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累积病、肝淀粉样变性等),通过肝穿来了解病人的肝脏病变,为明确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仍有一些病毒性肝炎通过临床化验难以确定其病原,如乙型肝炎患者可能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部是阴性,而通过肝穿检查,对肝的活组织进行病毒检测。另外,一些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肝穿检查,可发现是否有活动性肝硬化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目前常用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但疗程长,且价格昂贵。治疗前如能进行肝穿,根据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将会明显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肝穿作为慢性肝炎病情的评判,可发现肝细胞的病变情况。肝穿并不可怕,肝病患者应遵从医生的建议,及早发现病变,及早治疗,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型肝炎如以肝细胞水肿为主,则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如以肝细胞坏死为主,且正常肝细胞残存率较低,则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