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利胆,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法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并胆囊积液
董某,女,39岁。2009年1月9日初诊,以“间歇性右上腹胀痛2年余”为主诉。
初诊:发现结石性胆囊炎2年余。近2年来反复右上腹胀痛,脘胁胀满,不思饮食。B超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佳,遂前来求治中医。刻下症:胁肋胀满疼痛而拒按,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口干口苦不欲饮,嗳气不舒,大便溏。体温36.4℃,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60mmHg。专科检查:莫菲氏症(+),胆囊区压痛(+)。B超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积液。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滑。患者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属中医“胁痛”范畴。结合疼痛而拒按,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口干口苦不欲饮,嗳气不舒,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滑,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胆道瘀阻,湿瘀互结。处方:五苓散合四逆散化裁。茯苓60g,泽泻15g,柴胡15g,枳实15g,海金砂15g,猪苓10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2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胁肋胀痛已明显减轻。守前法进退,处方:茯苓60g,泽泻15g,柴胡15g,枳实15g,海金砂15g,猪苓10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2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证皆消。B超示:胆石排除,积液消除,唯胆囊壁略厚毛糙。
按:慢性胆石症,每因胆石阻塞,机械或炎症因素等致胆汁淤积,囊内分泌物增加,引起胆囊积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气、血、水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致病情加重。本案治疗,先生以舒肝利胆为主,方中以四逆散、金钱草、海金砂舒肝利胆,缓急止痛,意在缓解胆管平滑肌痉挛,使结石松动移位,解除胆道梗阻;配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局部炎症水肿和渗出;用五苓散淡渗利水,导热下行,使湿热俱解,邪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集疏、导、利、通与一炉,符合中医“六腑以通为用”之旨,而获桴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