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治疗梅核气

五十三、“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治疗梅核气

连某,男,71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以“乙肝系列异常10余年,咽中如有异物梗阻3年余”为主诉。

初诊:乙肝病史10余年,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肝功正常,未予治疗。但因有肝病,长期情绪不畅。近3年来反复出现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多方中西医治疗不效,遂来求治。刻下症: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喉间气堵,胸闷不舒,善太息,性情抑郁,默默寡言。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20/7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肝功:正常;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B超:肝光点增多。HBVDNA 3.58×106IU/mL。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滑。患者表现为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属中医“梅核气”范畴。结合胸闷不舒,善太息,性情抑郁,默默寡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滑,证属肝郁痰凝。患者长期情绪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调,津聚为痰,与气相搏,结于咽喉,致梅核气形成。处方: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苏梗5g,茯苓10g,生姜10g,竹茹6g,白芥子10g,路路通10g,炒莱菔子30g,陈皮1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自觉喉间堵塞减轻,但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白,失眠,夜尿频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舌苔秽腻,脉滑。湿痰渐消,原方去陈皮,加白芥子量至15g,并加黄连6g。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苏梗5g,茯苓10g,生姜10g,竹茹6g,白芥子15g,路路通10g,炒莱菔子30g,黄连6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喉间梗塞感消失,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嘱患者停服药物,开阔心胸,饮食调理为宜。

按:长期情绪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宣降失常,津聚为痰,与气相搏,结于咽喉,致咽中如有物梗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查前几位接诊医生病历只注重患者舌红、苔黄腻,即认为是湿热中阻之证,治疗无效。求治于先生,先生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经过,应用《伤寒论》之半夏厚朴汤加味,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