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法治疗胃下垂

六、“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法治疗胃下垂

冯某,男,49岁。2009年2月27日初诊,以“反复出现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2年,加重1月”为主诉。

初诊:患者于10年前体检时乙肝系列HBsAg、HBeAb、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每年体检1次,肝功能始终正常。近2年来反复出现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1个月来发作频繁,每1~2日便呕吐1次,除吐食物外,尚有大量酸水。钡透显示:胃下垂。曾服中西药多种,均无效,遂来诊治。刻下症: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时有泛酸,烧心,腰痛,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大便尚可。体温36.4℃,脉搏72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0/7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有肝掌及蜘蛛痣,脾肋下5cm,边钝质硬,无触痛。肝功:TBIL 34.2µmol/L,DBIL 12.6µmol/L,ALT 42U/L,AST 50U/L,A/G 36.0/30.0;乙肝系列HBsAg、HBeAb、HBcAb阳性。腹部B超提示:结节性肝硬化,脾大,胆囊继发改变。舌质红,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呕吐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证候。其病因诸如外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热病后胃阴已伤等,均可伤胃而致吐。对本例患者诸症及舌脉分析,符合上热下寒,虚实错杂。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15g,黄连6g,黄芩6g,干姜6g,党参15g,吴茱萸6g,甘草6g,大枣3枚,生姜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期间,只轻微呕吐2次,吐出物多为清水、痰涎,仅夹有少许食物,无酸味,小便仍清长频多,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说明上热已清,宜转温下。处方:炒白术30g,补骨脂10g,丝子10g,吴茱萸6g,肉豆蔻6g,干姜6g,炙甘草5g,党参15g,生姜6g。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上方期间吐水3次,均未夹有食物,他症同上。考虑温中之力不够,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制附片10g,肉桂3g,党参20g,干姜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高良姜10g。3剂,开水煎服,日1剂。

四诊:诸症明显改善,守原方继服7剂。制附片10g,肉桂3g,党参20g,干姜10g,炒白术15g,炙甘草6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高良姜10g。7剂,开水煎服,日1剂。

五诊:诸症基本消除,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呕吐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证候。其病因诸如外感、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热病后胃阴已伤等,均可伤胃而致吐。本例患者诸症及舌脉符合上热下寒,虚实错杂,先用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后上热已除,下寒仍在,治疗专温其下。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以益火生土,温肾健脾,兼以和中,诸症自愈。本例患者体现了分层、分步治疗的特点,治分先后,虚实兼顾,是对益火生土法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