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源远流长
先生指出,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源远流长,吸收了道家、儒家、佛家的理论与方法。
(1)道家思想。道家是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老子又名李耳,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战国时代的庄子,名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人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并称“老庄哲学”。道家精神养生的特点是“道法自然”。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提出“天道”和“人道”两大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应当效法天道,顺应万物之自然;《道德经》第七章又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进一步说明做事应顺其自然的重要性,提倡“寡情少欲,清净无为”的观点。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天道篇》中提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还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形成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摄生”“摄养”“养生”“长生”等概念出自《老子》《庄子》;中医养生学常用术语,如恬淡、虚无、清静、淡、素、朴,以及精、气、神、真、元等,多属老庄著述及道家习用之语。古代著名的养生家多精于道家之说,如葛洪之称抱朴子、陶弘景之号华阳陶隐居、孙思邈尊为孙真人,刘守真号通玄处士、张景岳别号通一子、傅青主称朱衣道人、薛雪号一飘子等。古代医道相通,当以养生学中最为突出。道家精神养生是通过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贵柔守弱、动形达郁、形神兼养的方法,以达“长生久视”之目的。
(2)儒家理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社会、历史、文化。儒家养生特点是:“中和观”和“仁者爱人”。《中庸》专门阐述了“中和观”,它由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孔子的“中和”思想保留在该书。所谓“中和”,《中庸》的解析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儒家讲人性修养的一种境界,包含有“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既毋太过,也毋不及”之意。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指无过无不及,把握处理事物恰到好处。这是把握“度”的最高准则,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仁者爱人”是《论语》里的核心观念,它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仁”乃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以仁爱之心治国,为施仁政;以仁爱之心治医,为施仁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方面说明医是济世救民的仁术,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医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选择。
(3)佛家理论。佛教产生于印度,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西汉末年传入内地。佛家注重修禅。“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虚”。其原意即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的状态。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颗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它是从贪婪、执著中解脱之后的恬适、闲适和睿智。佛家养生观认为,养生最主要的是养心,心性是人体所依的根本,佛家是通过道德修养以修禅,它使人的心性柔和、广大、安然、平和,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佛家精神养生以“见性”为主,在方法上以静养为长,它可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高度宁静与纯洁,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中医理论。《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中,一是强调精、气、神为人身至贵三宝;二是总结调摄精神、和调情志的精神养生原则,通过顺时调神、恬淡虚无、调和七情,实现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要求“形神合一”。所谓“形”,指人的整个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指情态、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
医圣张仲景对世人名利思想过重的普遍情况非常痛心,认为不注意养生,即使有荣华富贵又能怎样呢?一旦疾病缠身,才知醒悟,为之已晚也。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5)中医养生方法。先生认为,养生之道,多种多样。简而言之,可归之为“养神”与“养形”两大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中医重视人体精、气、神三宝的调养,认为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提倡以顺时养神、怡悦心情、动静结合等方法,达到养神的目的。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方面。怡悦心情即所谓“怡情”,是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养生调情志,吟诵诗词以排烦、以宽胸、以开怀、以欣赏,使体内情绪机能活跃,有益于身心健康。《内经》认为,音乐是“和合之气”,“音者,天地之和气”,“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音乐可和合人体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乐观者寿”,主张修养情志以延年。可见《内经》中,上古之人之所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因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外无形体疲劳,内无精神压力,自会“形与神俱”,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