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热解毒,凉血活血”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陈某,男,36岁。2008年10月12日初诊,以“乙肝系列异常10余年,反复身目黄染1年余,加重10余天”为主诉。
初诊:患者于1998年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后曾出现黄疸,经住院治疗而愈。2001年2月,患者因过度劳累,又出现黄疸,经查有腹水。于3月1日再次住院治疗,4月2日黄疸加重,腹水增多。实验室检查:TBIL 342µmol/L,DBIL 203.2µ mol/L,ALT 458U/L,AST 1024U/L,A35g/L,G31g/L;PT 25.5s。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给予保肝、降酶、利尿等治疗,并给补充白蛋白等支持疗法,患者症状无改善而求中医会诊。刻下症:神志尚清,反应迟钝,一身尽黄如橘皮色,两胁疼痛,脘腹胀满,极度乏力,口干思饮,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体温37.4℃,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0mmHg。专科检查:神志清,精神极差,肝病面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有肝掌及蜘蛛痣,巩膜皮肤黄染。肝功:TBIL 342µmol/L,DBIL 203.2µmol/L,ALT 458U/L,AST 1024U/L,A35g/L,G31g/L;PT 25.5s;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 2.85×108IU/mL。腹部B超: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滑。患者表现为黄疸发展迅速,病势危急,属“急黄”“瘟黄”“疫黄”。湿毒热邪炽盛,弥漫三焦,心肝火盛,风火相煽,势欲动风。处方: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茵陈6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生大黄10g,栀子10g,蒲公英10g,板蓝根30g,野菊花30g,枳实10g,半夏10g,白茅根30g,水牛角30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精神转佳,食纳有所增加,余症未减。守上方加大茵陈剂量,处方:茵陈120g,生大黄10g,栀子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白茅根30g,连翘15g,板蓝根15g,蒲公英30g,水牛角30g,赤芍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大减,精神复常,饮食大增,黄疸始退,消退较慢。处方考虑患者舌质始终红绛,有热入血分之症,固守原方加大赤芍剂量,并加丹皮以加强凉血活血之力。处方:茵陈120g,生大黄10g,栀子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白茅根30g,连翘15g,板蓝根15g,蒲公英30g,水牛角30g,赤芍60g,丹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诸症大减,精神如常,胆红素降至60.4µmol/L。考虑久用苦寒之剂,原方加炒白术30g以防苦寒败胃。处方:茵陈120g,生大黄10g,栀子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白茅根30g,连翘15g,板蓝根15g,蒲公英30g,水牛角30g,赤芍60g,丹皮10g,炒白术3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患者肝功能复常,黄疸消退,但觉乏力,纳食不香,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治拟健脾益气,稍佐利湿清热之剂,以善其后。处方:生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藿香10g,草豆蔻6g,茵陈15g,泽兰15g,陈皮10g,砂仁6g,丹参20g,炒三仙各10g。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属“黄疸”之范畴。但其黄疸发展迅速,病势危急,故有“急黄”“瘟黄”“疫黄”之称。湿毒热邪炽盛,弥漫三焦,心肝火盛,风火相煽,势欲动风。患者正气尚存,故以祛邪为主,方用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泻火解毒。先生处方用药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以祛邪为主,力挽逆流而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