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化浊,开达膜原”法治疗慢性乙肝
徐某,女,42岁。2008年1月2日初诊,以“乙肝系列异常20余年,右胁胀痛1年余”为主诉。
初诊:患者于1985年体检时发现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肝功能正常,自觉无明显不适感。近1年来ALT持续升高至200U/L左右,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求治。刻下症:右胁胀痛,口干不苦,纳食减少,乏力,大便不爽。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有肝掌;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肋下未及,剑突下4.0cm,边钝质硬,无触痛,脾肋下刚及。肝功:ALT164U/L,AST157U/L,A43g/L,G36g/L;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 3.968×106IU/mL。腹部B超:肝光点增多。舌质淡红,苔白厚如枳粉,脉缓。患者为痰湿阻于膜原,则表里不和;三焦气机不通利,则表现为右胁胀痛;湿郁热伏,则口干不苦;湿热中阻,则纳食减少;湿困脾土,则乏力;痰湿阻于胃肠,则大便不爽。舌脉均为湿热之邪伏于膜原之象。处方:达原饮加味。槟榔20g,草果10g,厚朴15g,知母10g,黄芩10g,白芍10g,生苡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15g,佛手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症状减轻,舌苔白、厚腻好转,再以消补兼施。处方:槟榔20g,草果10g,厚朴15g,知母10g,黄芩10g,白芍10g,生苡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15g,佛手1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纳食正常,右胁胀痛基本缓解,轻度乏力,舌苔较前明显变薄。以后继以柴平饮加味清热利湿,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党参20g,清半夏15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甘草6g,连翘15g,生苡仁130g,白扁豆30g,金钱草30g,茯苓10g,炒麦芽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肝功能正常。间断服用六君子汤调理,至今未复发。
按: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且易复发且难以治愈的常见传染病。其外因主要是人体感受湿热毒邪,内因是正气虚弱、正不胜邪。其病机关键在于湿热内蕴。其特点是湿热疫毒互结而不散,湿热助长疫毒,疫毒滋生湿热,互为因果。具有明显的疫毒伏藏、胶固不清的特征。病变脏腑涉及肝脾,久病肝失疏泄,肝木乘克脾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内外合邪,缠绵难愈。治疗十分棘手。
本例湿浊内伏,采用常规清热利湿解毒药物无效。从舌脉分析,以湿为主,热象不明显。给予燥湿化浊法治疗,症状改善。先生考虑药多燥烈,易耗气伤阴,加之本病正虚邪实,所以祛邪之剂只可衰其大半而止。随即辅以培补脾土之剂,以图其本。临床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