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
1.概述
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型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传播。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疸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这个时期的患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通常,人吃了带有甲肝病毒的食物或饮水,生食了用病人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就可患甲型肝炎,甚至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局限性流行;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1950年瑞典及1978年我国均因食用泥蚶引起甲型肝炎流行,1988年上海因食用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2008年贵阳发生由于不洁桶装水引发甲肝246人染病,均是粪-口途径传播的实例。
甲型肝炎2~3周内,80%的患者体内会自然产生甲肝抗体(抗-HAV),病后2~3个月抗体达到高峰。甲肝抗体能抵御甲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这种免疫力一般可维持较长的时间。
甲型肝炎很少发展为重型肝炎。1996年上海报道的166例临床重型肝炎中,由单纯甲型肝炎病毒引起者占4.82%(8/166),由甲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合并发生重型肝炎者占1.81%(3/166),甲、丙肝病毒重叠发生重型肝炎者占0.6%(1/166),甲、戊肝病毒混合感染引起重型肝炎者占0.6%(1/166)。
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min、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甲肝病毒污染,仍可发生甲型肝炎传播。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爱喝生水、吃生贝类的人,都是引起非季节性甲型肝炎流行的条件。
2.临床特点
甲型肝炎潜伏期15~45d(平均约30d)。多以发热起病,类似感冒症状,平均发热3d左右。常伴随有恶心、呕吐、厌油食等表现,随之出现尿色深黄如隔夜茶色,皮肤黏膜发黄,粪便颜色变浅。化验检查出现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大多数人(80%以上)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内完全治愈。
甲型肝炎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d,平均持续30d。患者在此期间常无自觉症状。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d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d,少数达5d)、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d。
3)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本期持续2~6周。
4)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淤胆型。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此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本型约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高,达50%。本型起病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并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有肝臭、腹水、急性肾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3.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肝炎症状明显时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则应酌情渐增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卧床休息阶段,要注意每次进食后平卧休息。住院患者出院后,应经过全休、半休、轻工作这样的逐步过渡阶段,并可根据食欲、病情、病期适当掌握营养。
轻度和中度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合适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重度患者,如血清胆红素超过170µmol/L,血清ALT >2000U/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宜住院治疗。
常用保肝药可分为保肝退黄、保肝降酶、保肝解毒等几类。处于急性阶段,转氨酶、黄疸升高,可以使用保肝降酶、降黄药物,如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茵栀黄注射液,等等。对于联苯双酯使用要注意,停药可能引起肝功反弹,要注意逐渐减量停药。
(2)中医治疗。先生根据甲型肝炎多表现为黄疸,一般按阳黄辨证治疗。
1)热重于湿。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60g,生大黄10~30g,栀子10g,白茅根30g,连翘15g,金钱草30g。
2)湿重于热。
症状: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舌质淡红,脉弦滑或濡缓。
治则: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30g,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0g,生白术20g,桂枝10g。
3)灌肠方。
组成:茵陈30~60g,蒲公英60~30g,野菊花15~30g,连翘15~30g。
用法:黄疸期水煎,每日灌肠1次,可以加快黄疸消退。
4.甲型肝炎的预防
把好饮食关,注意病从口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注射甲肝疫苗。对于任何年龄的人,只需注射甲肝疫苗1mL,即可达免疫效果。国产疫苗价格便宜,但维持时间相对较短;进口疫苗在机体产生免疫力后可以维持20年左右,但价格昂贵。对于发热病人、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存在免疫缺陷的病人、孕妇,以及过敏性体质者,均不宜接种甲肝疫苗。器官移植病人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也不宜注射甲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