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思想

一、学术思想

先生的学术思想为“乙肝论治重在肝脾肾”。乙肝治疗重在肝、脾、肾,体现了以整体观念、脏腑学说理论为指导,在治疗中,重视脾、肾两脏的重要性。先生认为,慢性乙肝病因为湿热疫毒,缠绵难去,病机复杂,病位在肝,最易伤脾,终必及肾。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重视肝病传脾、肝脾同病在慢性肝病中的重要性。肝木能克伐脾土,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肝病传脾”体现的动态思维是辨证论治的特点,先生辨证时指出,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处方一定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而恶湿,五行属土。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其性升达,五行属木。故肝、脾两脏的协调配合起着重要作用,脾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调节。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叶天士言“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即脾土得肝木之疏泄,才能使气机升降畅达,健运不息。另外,脾土健运对肝的生理功能也有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为各种精微物质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输送到肝脏以滋养肝体,肝用得养,则疏泄有度。慢性肝病病位不单在肝,更主要是属于脾的病变。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脾虚不运,可致湿浊内生,湿郁日久则可化热;或气血运行失畅,而致瘀血内留;或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阴损及阳,而致肝阴不足;或脾虚及肾,而致脾肾两虚等。临床上则可出现各种相应的兼夹证候。但是脾气虚这一基本证候,始终在绝大多数患者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就脏腑辨证而论,应属肝脾同病而以脾病为主之证。

先生在慢性肝病的治疗当中,不离健脾之旨,认为脾病固当治脾,肝病也当先实脾。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并不是单纯的“补”,而是“调”与“补”的有机结合。“补”是指在脾虚的情况下,采用“甘味”之药健脾补中,加强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既防病邪侵入,又可滋生肝血,使肝有所藏;“调”是指用调和之法,以防脾土壅滞,从而维持脾正常的运化功能,同时改善肝的病理状态。脾胃位居中焦,五行属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泉。生理上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相合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之功。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肝木之气的疏泄,即所谓“土得木而达”。病理上,李东垣曰:“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叶天士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脾两脏病变互为影响。因此,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受邪扰,实则肝气郁滞,横克脾土;虚则肝木过弱,不能疏泄脾土。这均可导致脾升胃降的功能失常,进而影响胃纳脾运的功能,临床上出现食欲缺乏,脘腹胀满,疲乏无力,嗳气恶心,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正常则气血充实,正气充足;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亦不足。故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脾胃的虚实密切相关。临床上,补之以党参、白术、黄芪、甘草,调之以陈皮、佛手、青皮、焦三仙等。对于肝病的治疗,以辨别虚实,虽当异治,固脾则一。有利于防治疾病的传变、蔓延,以保护未病之脏腑。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肾内均寄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也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肾水滋养肝木,以使肝气疏泄条达;肝气的正常疏泄亦能促进肾精的再生与贮藏。病理上,精血相互影响,同盛同衰,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可致肾精亏损,最终表现为肝肾精血亏虚。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协同作用的统一关系。具体来说,一是指维持女子月经周期和男子精液生成排泄的生理功能,二指维持水液的代谢平衡。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为月经生成之本。精血充盈,汇于冲任,下达胞宫,其按时泄溢则赖肝气之疏泄,肝气条达则经血按时而下。月经是经血藏与泄的结果。同样,男子的排精,亦是肾藏肝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肾主水,司开阖,为调节、排泄水液,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主要脏器,其开阖功能虽有赖于自身的气化功能,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

慢性肝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与肝、肾密切相关,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慢性肝病患者常见面色晦暗,皮肤黝黑,毛发枯槁不荣等,与肝肾精血亏虚相关;视物模糊,疲劳,耳鸣,眩晕等,与肝肾精血枯竭及肝肾上系耳目相关;精神郁闷,胸胁胀满,纳差,便溏,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等,与肝失疏泄,肝肾同司筋骨运动及“肝为罢极之本”有关;慢性肝病出现的生殖系统功能紊乱,如阳痿,遗精,性欲减退,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妇女月经不调,多毛,水肿,腹水等,与肝肾精血不足,肝肾共司相火,主生殖及肾主封藏、肝主疏泄关系,以及肾主水、司开阖、调节水液代谢有关。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齿、鼻衄血,皮肤瘀斑,肝掌,蜘蛛痣等,与肝肾精血不足、阴虚血热、血瘀有关;低热,胁肋隐痛,与肝肾精血不足有关。慢性肝病之邪为阴为湿时,易伤阳气,日久也可累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之候。临床表现为胁痛腰酸,乏力腿沉,面黄晦暗,精神萎靡,畏寒肢冷,食纳不香,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而慢性肝病之邪为热为阳时,易耗伤阴津,灼耗肝阴,日久也可累及肾阴,形成肝肾阴虚之候。临床表现为胁痛腰酸,手足心热,低热口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嫩红,少苔,脉细数等。因此,慢性肝病的治疗,重视肝肾同治——滋水涵木。“滋水”就是补肾精,“损其肾者,益其精”。肾主藏精,精是机体的本原,可化生其他物质,且能产生多种重要生理效应的在体内起决定作用的精微物质。故补肾的根本所在是补肾益精,在补益肾精的基础上协调阴阳。“涵木”就是寓补肝于补肾之中,肝肾虚证,其补在肾,其协调在肝肾。通过“滋水涵木”以维持肝肾精血充足,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