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利湿退黄”法治疗肝硬化
刘某,男,56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以“乙肝系列异常7年,反复身目黄染2年余,加重1月”为主诉。
初诊:2002年因疲乏无力,查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阳性;肝功能基本正常,未行治疗。2年来反复出现黄疸,诊治无效,遂来求治。刻下症:身目黄染,黄色鲜明,疲乏无力,纳呆,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颈有蜘蛛痣,肝掌明显。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0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有肝掌及蜘蛛痣,巩膜皮肤黄染。肝功:TBIL 271.9µmol/L,DBIL 193.5µmol/L,ASL 129U/L,ALT 99U/L,A 31.6g/L,G 35.2g/L。腹部B超检查示:肝硬化并腹水,脾大。乙肝系列:H B-sAg、HBeAg、HBcAb阳性;HBV-DNA 2.69×106 IU/mL。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患者表现为身目黄染,故属中医“黄疸”范畴。结合疲乏无力,纳呆,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颈有蜘蛛痣,肝掌明显,舌质红,苔黄厚,脉弦,证属黄疸之阳黄湿热并重。患者平素嗜酒,使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胆汁横溢,则身目黄染;热为阳邪,热邪重,则黄色鲜明;湿热熏蒸,则口干欲饮;湿邪困阻,则身倦乏力;舌脉均为湿热熏蒸肝胆所致。处方: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20g,栀子15g,生大黄30g,清半夏10g,竹茹5g,陈皮10g,川厚朴10g,鸡内金15g,麦芽15g,黄柏10g,金钱草15g,连翘10g,赤芍100g,葛根2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身目黄染减轻,但感到右胁胀痛,饮食多后感到胃脘痞满不适,小便黄如浓茶,大便日行2~3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继守前法,处方:茵陈60g,栀子10g,生大黄15g,清半夏10g,赤芍60g,陈皮10g,川厚朴10g,鸡内金15g,麦芽15g,葛根60g,金钱草15g,连翘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腹胀、恶心呕吐消除,去半夏、厚朴,继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处方:茵陈60g,栀子10g,生大黄15g,赤芍60g,陈皮10g,鸡内金15g,炒白术30g,麦芽15g,葛根60g,金钱草15g,连翘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症状明显减轻,黄疸减退。复查肝功:TBIL 25.4µmol/L,AST 41U/L,ALT 51U/L,A36g/L,G 32.5g/L。表示湿热大势已去,故以四逆散甘寒清热化湿,顾护胃气治疗。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5g,炙甘草6g,茵陈10g,生苡仁130g,白扁豆30g,黄芪10g,生白术10g,连翘15g,焦山楂3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诸症全消,复查肝功正常而愈。随访3月,未复发。
按: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辨病属中医内科“黄疸”之范畴。黄疸的发病主要是湿邪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黄疸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黄疸。因此治疗黄疸的大法,当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为主,所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且两药有相使之用;茵陈配大黄,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一切治黄之法,莫不宗于此。特别是乙型肝炎,先生原方必佐以黄柏、连翘及虎杖,对肝功能恢复效果理想。适当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配葛根、赤芍配红花、益母草配泽兰,对退黄效果均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