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脾胃伏火”法治疗肝硬化口疮
王某,女,53岁。2008年9月7日初诊,以“肝硬化病史5年余,口唇溃烂1年余”为主诉。
初诊:明确肝硬化病史5年。近1年多来出现口唇溃烂,不能愈合,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效,慕名前来求治。诊时症见:口唇溃烂,唇色鲜红,并有苔藓样变化,脱白屑,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口干欲饮,口不苦,食纳正常,小便黄,大便成形(每日1次)。体温37℃,脉搏10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4/86mmHg。专科检查:肝病面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口唇溃烂,唇色鲜红,并有苔藓样变化,脱白屑。肝功正常;丙肝抗体阳性。B超:肝硬化,脾大。舌质红,苔黄腻,脉细。脾开窍于口,口唇归属于脾,诸症分析,符合脾胃伏火郁热,伏火熏蒸于上而形成上述诸症。脾胃伏火,熏蒸于上,口唇属脾,则口唇溃烂,口燥唇干;脾胃内有伏热,故口干欲饮;脾胃伏火化热,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黄;舌脉均为脾胃伏火郁热之象。处方:泻黄散加味。藿香15g,生石膏30g,栀子10g,防风15g,生甘草15g,连翘15g,白茅根30g,猪苓30g,生地10g,丹皮10g,生麦芽15g。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口唇溃烂明显减轻,脱屑改善,苔藓样变明显改善,舌质仍红,舌苔稍消退,但有头晕。守原方加葛根15g,处方:藿香15g,生石膏30g,栀子10g,防风15g,生甘草15g,连翘15g,白茅根30g,猪苓30g,生地10g,丹皮10g,葛根15g,生麦芽15g。3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患者口唇溃烂面愈合,脱屑基本消失,苔藓样变消失;舌质淡红,舌苔薄黄略腻,脉细,但仍觉口干欲饮,说明脾胃伏火仍未完全消除,故续服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处方:藿香15g,生石膏30g,栀子10g,防风15g,生甘草15g,连翘15g,白茅根30g,猪苓30g,生地10g,丹皮10g,葛根15g,生麦芽15g。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患者诸症消除。嘱患者停药观察,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腹泻、腹痛后服中药治疗,即出现口唇溃烂,不能愈合。查其病历,多位医生均以中焦湿热为主治疗,效不佳。从患者表现看,舌质鲜红,唇色鲜红、溃烂,因脾开窍于口,口唇归属于脾,诸症分析,符合脾胃伏火郁热,伏火熏蒸于上而形成上述诸症。先生处方以清泻脾胃伏火为主。方用泻黄散加味。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更与生石膏、栀子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一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以甘草泻火和中,以连翘、白茅根清热凉血。诸药配伍,取得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