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结果及其差异性

(二)统计结果及其差异性

1.思政课教学现状

近六成教师对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较好。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是“较好”,占比55.96%,其次评价为“一般”的,占比28.44%,评价为“很好、较差或很差”的均不足10%。

教学工作量普遍偏多。受访者认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偏多”的占47.71%,25.69%的受访者认为“严重偏多”,两者之和超过73%。只有20.18%的受访者认为“基本相当”。

集体备课受到重视。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集体备课“很重要”,占比49.54%,41.28%的人认为“重要”。另外一组数据显示,80.73%的受访者所在学校有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间周期为“每学期1~2次”的占48.62%,“每月一次”的占19.27%,“每两周一次”的只占12.84%。

2.教师队伍现状

党员教师是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多以中共党员为主,占比94.50%,高校在招收教师时,普遍以引进中共党员为主。2015年以来,有79.8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学校引进的教师均为中共党员。

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和马克思主义学科背景。受访者所在学校中64.22%的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背景,多数教师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96.33%。

思想政治素养总体过硬。受访者认同较高的理论依次为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见下表2:

表2 受访者思想政治理论认同情况

赞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受访者占88.99%。

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68.81%的受访者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思政课教师岗位,30.28%的受访者对自身岗位感觉一般。在从业初心方面,51.38%的受访者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有所建树”而选择思政课教师岗位,24.77%的教师是因为“出于对教师事业的热爱,社会地位和待遇相对较高”。这表明,大部分教师都有较强的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使命和情怀,使命意识较强。

教师职业稳定性较强。在个人发展方面,77.98%的受访者从未考虑过要调离思政课教师这一岗位,但有18.35%的受访者表示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则会考虑转行,仅有3.67%的受访者表示有其他的职业追求。30~60岁的受访者表示从未考虑过要调离思政课教师这一岗位。

九成以上教师每年发表论文。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的人数最多,占48.62%,发表2篇的占33.03%,发表3篇的占9.17%,发表过4篇及以上论文的只占4.58%,未发表的占4.59%。其中,3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近1年1篇,30~60岁受访者平均近1年2篇。发表论文与“概论”教学内容关联紧密的占54.13%,联系一般的占37.61%,没有关系的占8.26%。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方面,受访者发表论文频率为1年1篇的占41.28%,2年1篇的占12.84%,1年2~3篇、3年1篇的人数均不足10%,未发表论文的占29.36%。

3.关于教师素养

政治素质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教师是否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讲好思政课的影响非常大,占比89.91%。77.06%的受访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是“政治素质”。

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受访者对“一位授课效果好且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主要素养”一题,选择最多的是有扎实的知识,占比87.16%。其次,是有理想信念和主动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占比均在85%左右,选择较少的是亲和力强、幽默风趣等这些性格因素。受访者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过程中,感觉自己欠缺比较多的知识主要有经济学知识和其他人文社科知识,占比均在52%以上,选择较少的有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占比均在18%以下。

读马列原著对讲好课影响大。受访者认为“教师是否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对讲好思政课”影响大的有80.73%,认为影响小的有14.68%,认为没有任何影响或不清楚的人数很少。受访者阅读较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著作或文献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1-3卷),均在80人次以上。

4.关于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首选集体备课。受访者认为集体备课对思政课很重要的占49.54%,重要的占41.28%;其次是为教师组织专题报告或讲座,占比55.96%,选择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的方式较少,均在30%以下。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处理,绝大多数受访者采取的做法是“回应、运用理论解释热点、焦点产生的原因”。

集体讨论与个人决定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方式。受访者所在高校由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集体讨论确定与任课老师自己决定相结合”,占57.80%,“任课老师自己决定”的占28.44%,“集体讨论确定”的占13.76%。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将教材内容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概论”教学效果产生关键影响的占比83.49%。

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作用大。受访者中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非常大的占比66.97%,认为作用一般的占比32.11%,认为没有作用的不足1%。

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受访者对运用网络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选择最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占比79.82%。其次是布置并批改学生课外作业和网上答疑解惑,占比均在50%左右。选择较少的有慕课,占16.51%。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慕课(MOOC)不能取代思政课老师授课,占比87.61%。围绕教学内容撰写博客,占6.42%。

5.教师的显著差异性

(1)不同年龄受访者出现的差异

青年教师对思政课总体效果评价更高。在受访者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中,40岁以下、50~60岁之间的受访者评价为较好,50岁以下受访者评价为一般。

年轻教师参加在岗培训更积极。关于受访者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市组织的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情况,3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近1年2次以上,4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近1年1次,5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1~2年1次,6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近2年1次。

30岁以上的教师发表论文更多。对受访者发表论文的统计显示,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篇数,3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近1年1篇,30~60岁受访者平均近1年2篇。

论文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异较大。对于受访者发表的论文与“概论”教学内容关联度,40岁以下、50~60岁的受访者表示联系一般,50岁以下受访者表示联系紧密。

年轻教师外出考察机会多。对于受访者所在高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的频次,3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年1次,4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1~3年1次,60岁以下受访者平均2~3年1次。

30岁以下教师普遍考虑转行。关于受访者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思考,30岁以下受访者表示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自己会考虑转行。

(2)不同学校教师出现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教师发表论文数相对多。来自“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受访者平均近1年2篇,普通本科院校受访者平均近1年1篇,高职院校受访者平均近1年1~2篇。受访者所在的院校综合性越强,发表论文的篇数越多。

“211工程”高校教师论文与课程关联度高。不同院校的受访者发表的论文与“概论”教学内容关联度有显著性差异。经过比较,来自“211工程”高校的受访者发表的论文与“概论”教学内容关联度,明显高于来自高职院校的受访者。

985工程、高职院校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多。关于受访者所在高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的频次,来自“985工程”高校、高职院校的受访者平均每年1次,来自“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受访者平均近2~3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