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SMART应用
所谓全课程的SMART应用,主要针对广告专业的“广告策划课设”“平面设计”课程,或者诸如“科研训练”“专业研讨”“专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训练任务而展开,具有典型的任务管理属性,非常适合采用SMART原则。下面以“专业研讨”一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全课程SMART管理的实施重点。
“专业研讨”是针对广告大二学生开设的由全体专业老师集体辅导的课程,集中在暑假前两周完成。该课程对接的是大一的“科研训练”,后续的是大三的“专业实习”。其中“科研训练”是对学生学术素养的一个基础训练,“专业实习”是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场经验的一个系统训练,而“专业研讨”则是对学生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应用的一个训练。所以,“专业研讨”的主要目的是树立学生的广告效果意识,学会运用广告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清楚准确地展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基于合理分工、积极参与的团队协作。基于以上训练目标,布置具体的训练任务,这就涉及SMART原则的应用。
课程训练任务的具体性。训练主题是广告效果评析。具体讲:第一,暑假期间收看央视1频道黄金时段;第二,选择1则成功或存在明显缺陷的广告,进行调研论证。应该说,在这个任务的设计中,基本做到了任务的具体性原则,比较利于学生执行。
训练任务的可衡量性,这个主要体现在执行标准的量化要求上。第一,所调研论证的广告案例,必须提供录像截屏(至少16个画面),以证明其确实是在央视1频道的某个黄金时段播放,同时提供同一版本的完整广告作品,供答辩时播放;第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出合理可行(即教师认可)的研究方案;第三,受访对象必须是目标受众,且有效问卷不得少于100份;第四,专家访谈不得少于一人,专家观点的文章不得少于两篇,这里的专家必须是有明确身份的广告人或广告专业老师,在附录2、附录3中须注明专家身份;第五,调研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不含附录内容),若有资料引用,需规范注释;第六,答辩PPT必须制作精良、版式新颖、简洁直观,时长控制在8~10分钟。这些量化指标为后期的打分考评提供了清晰的标准,不过其中关于PPT的制作要求,目前的要求还过于笼统,量化或质化程度还不够,有待细化。
由于该任务是基于3~5人自由组队执行,而且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加之这些训练内容都有之前相关课程做支撑,所以落地执行问题不大,但是要想做好却需要小组成员下大功夫。所以,在可执行性和相关性上,基本都做到了。
由于该训练是基于对之前所学课程内容(主要是“广告学概论”“广告调查与市场分析”“广告作品评析”“新闻采写”等)的一次综合性实操应用,所以相关性也得以体现。
该任务也很好地贯彻了时限性原则。该任务规定了明确的路线图,每个时间节点都有明确规定,主要分为五个明确节点进行推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因为一些现实问题而允许对特定环节的时间节点做一些调整,但最终的任务时限是明确而且不允许变更的。
类似的SMART原则应用,在“科研训练”和“专业实习”等实践课上,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应用。从实际效果看,都很好地保证了训练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