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的思考

问卷反映的问题可能只是少数教师身上出现的问题,或者是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但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概论”首先是政治课,政治素质是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政治上强是对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要求。一是制定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好教师入口关。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多录用中共党员担任思政课教师,发展符合中共党员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入党。二是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培训,将引导教师树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作为重要内容,开展经常性培训。三是严肃处理存在的问题。

2.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稳定性。青年教师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青年教师强,则我国高等教育强。青年教师强,则高校思政课强。为什么受访者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普遍有转行的考虑,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青年教师刚入职或入职时间不长,教学与科研工作及考核压力大,面临着在规定年限内不能晋升高级职称或不能达到晋升条件的“非升即走”压力;北京生活压力大,这些青年教师收入相对较低,面临着购房或租房、照顾父母及子女、小孩入托等多重家庭生活压力。如何讲好思政课,也是教师面临的沉重压力。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是教师上好课的动力,也是压力。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有很大的难度。“概论”课又是对教师的政治立场、理论深度、知识面与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一门课程,加之青年教师的学识、知识积淀不够,动力往往会变成巨大的压力。为此,高校应从精神与物质层面做好青年教师的工作。

在精神层面,高校各级领导要成为青年教师的知心人,建立校院(系)领导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主动关心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压力,认真回应他们的关切,做好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帮助的工作。

在物质层面,应尽力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现实困难。在购房或租房、小孩入托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尽可能的支持与帮助,如帮助教师购买住房,申请公租房、廉租房等,与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举全校之力帮助教师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在教学与科研考核方面,切实建立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积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特长,制定适宜的考核标准和多种类型的高级职称晋升条件,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避免过度施压、得不偿失。

3.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明确要求,也获得了90%以上的受访教师的认同。实践证明,集体备课也是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的有效方式。

高校首先要解决好校、院、系(教研室)领导的认识问题。各级领导要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高度,认识思政课的地位,看待集体备课制度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各级领导重视,集体备课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其次要认真组织好集体备课工作:一是由系(教研室)负责人定期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参加的“概论”集体备课活动,集体讨论确定重点教学内容、表述的准确性及其与中央精神的一致性,防止个人可能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集体备课最好能做到每月一次,否则,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二是组织不同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活动。思政课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交叉甚至重叠的现象,尤其是“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在内容上前后衔接,也有重叠。为避免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重复,需要组织承担这两门课的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这一工作涉及不同系(教研室),需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来协调安排。这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补上。三是创新集体备课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集体备课效果。一些高校已经创造了不少好方法。新进教师担任一位资深教师的助教,为期半年至一年,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教学水平。高校需要组织新进教师进行试讲,由教师集体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把关,加强教学指导。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就重要内容讲示范课或说课,加强对其他教师的引领带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新媒体技术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利用和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果。教师要善于采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由单纯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格局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建立师生之间的微博、QQ群、微信群,就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和知识进行交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与师生互动等“三位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落实教师的岗位培训制度。北京高校基本上建立了学校、北京市和中央的三级教师在岗培训制度,但培训制度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专题培训频次不多,尤其是近两年有占受访者21%以上的教师未参加过这类培训。学校内部的培训,大多以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或报告会替代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缺乏针对性,效果无法保证。

建议适当增加中央级的教师培训次数,使更多来自非“双一流”(调查问卷中用词“211”)高校的教师有机会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培训计划中,专门安排思政课教师或某门思政课教师培训班,重点培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适当增加经济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培训的目的性和加强培训的实效性。确保每位教师每年都能够接受一次高水平的培训。在教材修订后,任课教师应该普遍接受一次围绕新教材内容进行的市级以上专题培训。高校内部组织的培训要力避形式主义,重视培训实效。集体备课制度是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方式,应认真落实。学校还应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不少于一次的专题培训,内容要围绕教学展开,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5.重视教师年龄、所在高校不同导致的差异。对因年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高校要帮助30岁以下青年教师舒缓压力,激励他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多发论文,多出成果。鼓励教师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科研,用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变教书匠为理论家。学校应给予全体思政课教师同等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

对因学校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需因校施策。非“双一流”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多措并举鼓励他们开展科研,切实围绕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研,用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工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的功能。各高校都应该尽力给思政课教师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外出参观考察,实地切身感受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惊世成就。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国外学习考察,拓宽视野,使其能够对比中外国家发展,作国际比较与评价。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推进北京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XCB145)。
作者简介:袁本文、周梦珠、解雅然、吴超婕,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