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旧城遗迹群的三大板块
清政府实行满汉分治,将北京分为内城和外城,这使得在北京旧城范围内遍布文学遗迹。而就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来看,这些遗迹群似乎又可梳理为三大板块,即宣武门内外的会馆、报馆遗迹群、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遗迹群和遍布内城、拱卫皇城的文学遗迹群。
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一般都会把“文学革命”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而另一方面晚清报业的勃兴则为“文学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公共空间。王德威在其《被压抑的现代性》中曾论及这一问题(王德威,2005)。从现存文学遗迹来看,旧日的报馆多集中在北京外城宣南一带,而这里恰是明清会馆林立的区域。有清一代,内城不许汉人居住,所以外地进京赶考的考生大多都先在同籍的会馆暂住。当时从陆路进京必经广安门,过了广安门则进入宣南一带,这里距离考场贡院不远,同时临近大栅栏、琉璃厂和骡马市大街,繁华热闹,十分便利。因而会馆大多集中在宣南一带。这其中就包括康有为住过的南海会馆、梁启超住过的新会会馆、谭嗣同住过的浏阳会馆、鲁迅住过的绍兴会馆、沈从文住过的酉西会馆等诸多会馆。19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报业率先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城市兴起,甲午战争之后,国内矛盾急速激化,国内报业掀起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非常重视通过报纸来广联人才、开通风气。早期报业的兴盛也主要集中在宣武门这一带。1895年8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北京第一份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报纸《万国公报》正是在宣武门外的后孙公园诞生。进入民国之后,《晨报》《京报》等也大多集中在这附近。其中,位于魏染胡同30号的京报馆和位于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的京华印书局便是当年报业勃兴、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的见证。
文学革命的爆发同北京大学的建立、转型密切相关。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位于地安门内马神庙四公主府内。如今,大学堂的旧址尚存。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开始广罗人才。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以及周氏兄弟相继加盟北大。所以,以北大为圆心,北大周边留下了许多作家故居。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堂子胡同西口的75号。陈独秀故居位于箭杆胡同20号。胡适先是和诸多“卯字号名人”一起住在北大校内,后来为了避免打扰,相继在北大附近的竹竿胡同、缎库胡同、钟鼓胡同、陟山门街暂住过。徐志摩生年稍晚,他于1915年考入北大预科,1928年在北大任教,先后入住的锡拉胡同、腊库胡同和米粮库胡同都离北大不远。李大钊和周氏兄弟住得稍远,周氏兄弟1919年之前都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内,李大钊在北京生活了11年,一共住过约8条胡同,大致都在宣武门内外一带。
所以从文学遗迹的分布来看,20世纪初,北京内城和外城分别形成了两个思想策源地,宣南一带报业的勃兴促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而北大则聚拢了思想革新的火种,两个策源地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共同拉开了历史新阶段的大幕。由此,北京成为新文学的中心,新文学几乎半数作家都曾在北京停留,生活时间较长的如胡适、周氏兄弟、冰心、徐志摩、林徽因、凌叔华、卞之琳、沈从文、老舍等。蜻蜓点水般在北京暂住过的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萧红、穆旦等。清政府覆灭之后,内外城的管制不复存在,且这些作家大多依附于学校,所以他们当时主要生活在旧日的内城内,从而留下了遍布内城、拱卫皇城的文学遗迹群。这些文学遗迹正是新型城市文化聚合与演绎的实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