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定位与内容选择[1]——作为通识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王德岩
高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课通常与文化经典的选择和阅读相关。
经者,常也。典者,常法常道之籍也。经典是通向一个民族根本智慧的最重要的凭借。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人不断地重新阅读文化经典完成的。因此在各个国家的通识课中,经典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深入阅读本专业的经典,也是形成专业素养、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工作。由此文化经典阅读会因不同的定位而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使用不用的方法。
笔者把经典阅读分为通识的、通典的和专业的三种。
通识的阅读课是概论性的,是由教师或教材把中国文化中的通识提炼概括出来,分成不同的主题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尽快建立关于中国文化大的框架和常识。通识的方式在形式上不是以书籍为凭借的,方法上也不是一本本地读书,但是它所传达的却是所有经典中所蕴含的常识和智慧。
通典的阅读课是指以中国文化经典体系为目标的经典阅读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基本体系和最重要的文化经典。这种阅读着眼于经典全体,但是会择要介绍多部经典,以书为凭借,也会介绍其中的思想和智慧。
专业的阅读是深入细读其中的某部经典,尝一脔而知其味,通过细读学习经典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独立选择和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能力。
这三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主要对第一种进行探讨。
作为通识的文化经典课程,是将文化经典中的内容进行整体提炼,转化为常识和智慧,通过教育传递给学生,转化成一代代人的最基本的文化共识。这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文化通识课的基本目的和形式,也是高校中最常见的传统文化课的形式。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以及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这个方向的课程模式和基础,并且有很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就笔者所见,叶朗与朱良志先生的《中国文化读本》针对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而写作,以七种语言发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方面,北方工业大学也有许多积累和尝试。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就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并且在1998年出版了由顾建华老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而这门课也一直是北方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笔者曾参与过由北京大学文史哲三系为香港城市大学联合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此书后于2007年以《中国文化导读》之名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自2000年起,笔者一直在学校中教授这门课程,对于如何以简明通畅的语言,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大学生和留学生,略知其中甘苦。
作为通识课的文化经典阅读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选择,选择把哪些内容传递给学生,选择把哪些经典纳入传承体系。相对于一项项具体内容,框架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文化经典本身就是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形成的。我国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内容就是官方的文件。自孔子起,把《诗》《书》《礼》《乐》作为教材,加上《易》与《春秋》形成六经,这就是最早的经典。后来乐经遗失,五经在汉代成为治国的法典和依据,到后来加上《论语》《孝经》成七经,经典都代表了社会文化中最根本的共识和认同。宋代理学开始,选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形成新经典。五经只作为文化经典,而不再直接是治国的法典。而“四书”代表以修身而齐家治国、内圣而外王的文化模式,后来逐步形成“十三经”,就是这些传统的集大成。选择什么样的经典、什么样的内容进入教育,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共识和教育理念。经典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理想和文化选择的变化。
比如在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小说只是小道,不入九流,只在十家之末,在传统的文化框架下,再好的小说,也入不了文化经典体系。但是近代以来,新的文化框架建立,小说作为影响最广、教育民众最方便的文体,进入文化中心。以胡适的小说研究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小说的经典逐步确定,这才有了后来“四大名著”。我们今天提起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如雷贯耳,似乎文学经典一直如此。其实它们进入经典体系,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研究一下比较有经典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就会发现它们对象各有不同,因而选择也有所不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针对古籍阅读中遇到的中国文化自身的知识而作,其叙述清晰明了,但是很多知识现在大学生已经很陌生了,这些都属于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知识,如果我们要深入阅读古代经典,此书极有用。但作为初学的大学生还一时用不上。张岱年先生和张岂之先生的教材,都属理念加分类,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同时,分类介绍哲学、伦理、史学、文学、宗教、文物、教育、书法、绘画、医药、养生、饮食、建筑、节日等诸方面,最后也关注文化交流和近代遇到的挑战。这些内容都适合给大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况,所选用的内容,总结了近百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批判成果。
近十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面对的学生接受背景是北京奥运会和“一带一路”等国际化环境,是把中国文化放到国际文化的背景中,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其内容选择和表述方式自然有所不同。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文化导读》原是为香港城市大学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其内容和风格都是面向香港大学生而选择的,大致分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两个部分。中国历史部分是着眼于建立正确的文化史观。中国文化部分则介绍了中国文化中最精深美妙的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化中介绍了汉语和汉字、先秦儒家、先秦道家、先秦法家、魏晋玄学、道教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佛教与禅宗、宋明理学、汉代科技、“四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学校与科举;典籍有《周易》《诗经》《孙子兵法》《史记》《汉书》;文学艺术有上古艺术、《诗经》、楚辞、唐诗、古代音乐和舞蹈、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水墨画、园林艺术、昆剧与京剧;文化交流有丝绸之路、中国陶瓷与海上交通贸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这些内容是对中国文化比较全面的介绍,而且按照历史发展次序,每一部分独立成篇,各有精彩。
叶朗与朱良志两位先生的《中国文化读本》则是在北京奥运会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面对国际文化背景介绍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教材以八种文字发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读本分为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四部分,共37章,主要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而深入的介绍。智慧与信仰部分,介绍了孔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周易》思想、《孙子兵法》、禅宗的学说、天坛中的敬天精神、生态意识;创造与交流中介绍了汉字、四大发明、中医、丝绸之路、唐朝的开放、郑和下西洋、万里长城、紫禁城等;艺术与美感部分,介绍了音乐、青铜艺术、兵马俑、佛像、书法、水墨画、唐诗、明清小说、瓷器、江南园林、京剧、民间艺术;民俗与风情部分,介绍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老北京风情、老上海的现代风情、中国服饰、美食、茶、酒、民居、功夫与蹴鞠、围棋等。由内容的选择可以看出其文化视野,特别是民俗与风情部分尤为突出,展示了一个接地气的活的中国,并且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蕴和核心价值,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该书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内容去体贴它的思想、生活、美感和交流,而不是站在外面进行批判,这样它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是能广大而尽精微的。
在内容选择上,它一方面考虑到如何展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关照国际间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符号,在自我展示和国际间传播上达到很好的平衡。
最近值得关注的一本书是北京大学干春松的《中国文化简明读本》,这是“理解中国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吸收了关于中国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又能简洁地表述出来。该书共分为: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天下国家与制度礼俗、思想与信仰、艺术与审美、中外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五章。其中第四章艺术与审美,述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书法、中国文人画、中国建筑,与上书选择相类,但重点论述了礼乐文明和儒释道与中国审美文化,显示作者学术之长。中外文化交流涉及丝绸之路和中西医的问题,不如上书丰富,但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却很精彩。该书最大的特色是在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和制度问题上的新颖和深度,此亦为作者所长。
通过考查新时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和课程的论题和论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关注点始终在学生的文化常识和文化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不同,内容选择不同,内容背后的经典选择也就不同。
早期的中国文化教材中带有百年来的国民性研究和文化批判的色彩,对中国文化的介绍相对整体化和外在化。而近十年来的教材中体现出了文化本体和文化自信,能够站在中国文化自身的立场上来观照自己的文化,同时又能把中国文化平等地放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去传播,而且随着现代考古学和现代学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有许多新认识、新成果,都能够进入课程和教材之中。只有把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识,真正纳入新时代和国际化的格局之中,才能很好地完成通识教育和使命,为建立文化共识和文化共同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