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原则的内涵与价值

一、SMART原则的内涵与价值

SMART原则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是目标管理的一种方法。“目标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进行成员的组织与目标的制定和控制以达到更好的工作绩效,SMART原则便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方法”(王立翔,2017)。SMART原则的应用可以有效消除任务执行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SMART原则指的是明确性原则(Specific)、可衡量性原则(Measurable)、可实现性原则(Attainable)、相关性原则(Relevant)和时限性原则(Time-bound)。其中,明确性原则要求在制定目标或布置任务时,要尽量具体和明确,尽量把笼统的要求细致化。可衡量性原则要求“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质化”。同时,所布置的任务应该是基于现实条件可以落地执行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和达成的,太容易或太难都不可取。此外,还要明确其与本职工作的相关性,明确其意义。最后,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通常是越具体越好。下面以要求学生“写一篇800字读后感”为例,简单感受一下SMART原则的应用内涵。

任务一:下周完成一篇800字的《×××》读后感。

任务二:(1)围绕《×××》写一篇读后感;(2)逻辑层次清晰;(3)坚持原创;(4)版式规范;(5)800字以上;(6)下周四提交。

任务三:(1)围绕《×××》写一篇读后感,尽量在标题中直接体现观点;(2)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建议使用首括句和小标题;(3)坚持原创,引用要有明确出处,查重率不得超过20%;(4)版式规范,标题三号宋体加粗,正文小四宋体,行间距1.5倍,每段控制在4~7行之间;(5)全文800字以上,1200字以内;(6)下周四晚上10点之前提交。

很明显,“任务一”过于笼统,不可衡量,缺乏相关性和明确的时间节点;“任务二”好一些,但是质化要求多,量化要求太少,依然缺乏操作性;“任务三”基本很好地坚持了SMART原则。

SMART原则在公司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广受欢迎,是很多职场人士常用的目标(任务)管理工具,但在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事实上,SMART原则在高校同样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