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理念贯穿到考试中:素质教育类课程考试命题的新思索
2025年09月10日
把教育理念贯穿到考试中:素质教育类课程考试命题的新思索
李海燕
作者简介:李海燕,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文化、素质教育等。
来北方工业大学之后,笔者一直在开设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比如“大学语文”“大学美育”等。素质教育课程该如何考试呢?单纯地考知识能够达到我们开设素质教育课的初衷吗?笔者以为未必尽然。我们开设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其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而非只教其字词句、概念等纯粹知识型的东西。我们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并具有认真观察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情商完善的人而非只记住了一些知识的书呆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比纯粹教授知识可以说难得多,而素质教育课程一般而言课时量较少,比如“大学语文”“大学美育”等只有32个课时,这32个课时还包括2个课时的考试时间,所以能上课的时间相对来讲就更少了。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教育,故而考试时间也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大好机会。一般而言,考试的时候,一定是学生会认真思考的时候,故其对于试题的印象也会最为深刻,甚至会影响其以后的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即我们应该把考试设计成有可能影响学生终生的教育模式。
为此,如何出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而言,素质教育类课程都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从书本上或者笔记上找到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根据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答案。并且,考试也不在于出很多题,而在于让题出得有价值,可以延伸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