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曲与剧曲[1]——“古代戏剧专题研究”教学随笔

清曲与剧曲 [1]——“古代戏剧专题研究”教学随笔

胡淳艳

配合“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我们为中文系三年级的本科生开设了“古代戏剧专题研究”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并非像“戏曲十五讲”“中国京剧艺术”之类的戏曲通识课程,为的是让学生欣赏戏曲,了解若干相关常识。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源自“中国文学史”教学中的问题。“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由于课程性质和上课时数的限制,有关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戏曲的艺术特性的教学无法展开。开设“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这一课程,正可以补充这一方面的不足。同时,“中国文学史”中虽然在元明清、近代部分对戏曲有所涉及,但整体而言,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考查戏曲,缺乏系统的从艺术史发展的视角和层面的剖析。开设古代戏剧的专题选修课,对深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加强中文系学生的戏曲素养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本来是可歌的,《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诗乐一体的。但今天我们只能阅读、欣赏其文辞,其配套音乐基本已经失传。文学史的课堂上所讲上述各代诗歌,只能从文学角度,而无法进一步讲解其音乐形态与发展。这一方面是文学史课程性质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这些诗歌的音乐载体的失传。比如宋词大多没有乐谱流传下来,因为“词谱有定声,作者就声以入文(白石词,凡旧牌皆无谱,即此理)。曲无定声,谱者就文以入拍。惟其有定声也,文士伶伦辈以为习见也,故未及辑录而日久渐亡”(蔡桢,1985)。宋代词人为辑录新作之曲才用记谱符号,多数词牌之声只是口口相传,当时为人熟知,后世日渐消亡。宋词如此,元散曲亦然。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有十七首新调注有谱字,但因板眼失落,谱字仍需校订。

相形之下,明清传奇的情况要乐观得多。其中若干剧目都有乐谱保存至今,并因其乐谱记录详尽,音符、板眼俱全,所以虽百年之后,仍可依谱而歌。并且这种歌唱,还保持了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方式,从而使明清以来昆曲歌唱的基本艺术形态没有走样。不仅如此,其所唱元曲其实是以昆曲形式保存下来的,即所谓“元剧昆唱”。赵景深认为:“元曲的唱法,在昆曲最初盛行时,就早已绝响了。但昆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从许多腔调变化出来的。昆曲也唱北曲,那么保不定元曲的唱法,在昆曲中还保留了一些典范”(赵景深,2016)。相对于赵先生的谨慎之论,王守泰显得更为乐观。在他看来,“由金元北曲,发展成昆曲北曲,改革是不大的。因此可以说,金元北曲的唱法,在昆曲中保留得还是比较多的”(王守泰,1982)。

因此,从古代诗歌发展的角度,在“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课程中,以清曲形式向学生传授若干宋词、元曲乃至昆曲的唱法,使学生切身感受诗乐一体,乃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一个有效补充。现在学生大多只会说普通话,而以普通话念古诗词,其平仄、押韵等经常与原作有出入。清曲教授过程中,每字的反切、平仄、五音四呼、尖团、阴阳、韵脚等都会一一点出,使学生明了该首词、曲的声韵,兼以习唱,从而体味古诗词的声韵之美。不仅如此,昆曲中的散板曲旋律简单,继承了古代吟诵传统。通过诸如【点绛唇】等散板曲的习唱,也可使学生切实感受古诗词吟诵。

清曲的教与学无疑是对古代文学史教学的有益补充,但与此同时,剧曲同样是“古代戏剧专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说清曲主要着眼于古诗词吟唱传统的传承,那么剧曲则立足于戏曲课程本身。明清传奇所留存下来的曲牌,从文学角度而言,是古代诗歌传统的延续。而从戏剧角度而言,则是承载戏剧叙事、抒情功能的载体。清曲的品味、赏玩固然是文人传统在当代的一脉相承,剧曲的场上性却是观戏、品戏、入戏的必经之途。各支曲牌的歌唱,一旦落实到舞台表演,唱做并重时,其戏剧性的一面就显示出来。在引导学生明了某支曲牌的歌唱规则后,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同样一支曲牌,在昆剧舞台上演出时,演员的身段是与词意紧密结合的,所谓词到眼到手到是也,也即载歌载舞。通俗点说,清曲是“嘴里的”,剧曲是“嘴里的”,但更是“身上的”。

比如《夜奔》之主曲【折桂令】,其唱词如下(与原文稍有不同):

实指望封侯也那万里班超,(到如今)生逼做叛国的红巾,作了背主黄巢。恰便似脱扣苍鹰,离笼狡兔,摘网腾蛟。救国难谁诛正卯,掌刑罚难得皋陶。似这鬓发焦梢,行李萧条,此一去博得个斗转天回,(高俅)管教恁海沸山摇。

清曲演唱的这支双调北曲【折桂令】,一板三眼,全曲唱来,健捷激越、雄劲悲愤。而作为剧曲,其身段动作要犯难得多。北方昆曲剧院的昆剧名角白云生曾分析《夜奔》的表演艺术,对【折桂令】这支曲牌的表演时,曾逐句进行了分析。首先,第一句“实指望封侯万里也那万里班超”,这句拉开山膀,左手拳,右手四指屈,大拇指独伸做“英雄指”,表示自己是英雄。唱“封侯也那万里班超”时,转身,左掌心朝上右手掌心向下做托印式。“到如今生逼作叛国红巾,作了背主黄巢”,翻身左右先后拍脑打肘,拍手背,抬腿打膝盖上边,再双手反掌,同时跺脚转身走弧形半圆场,右手拍脑,用力伸出,要有抖膀子的劲,要睁眼,双眉微竖露怒气,并有狠心气概。“恰便似脱扣苍鹰”,做斜卧身,单腿站,左臂伸开,是另一种射雁姿势,象征苍鹰形状。“离笼狡兔”,转身垫腿起飞脚腿,是表现狡兔窜出了樊笼。“摘网腾蛟”,双整肘袖,走翻身交叉,斜身站,双臂双手用掌尽力伸直,亮相,这三个姿势是相连的,是舞蹈身段在起伏上的一个高潮。“救国难谁诛正卯,掌刑罚难得皋陶”,这两句做左右穿袖的平指转身,先向左边双手掌心上下相对有半尺距离旋转,同时左腿用足尖随之而转,不要离地或抬起腿,因与涮腿不同,这个姿势叫束缚式,表示捆绑的意思。唱“鬓发焦梢”时,左右边做同一姿势,但收住亮相时与前一个不同,要双手一上一下向头部鬓边指,是表示鬓发纷乱。古典舞蹈姿势的特征就是同一姿势可以用在不同的词句上,这全在演员表演时,以眼神和手势交代清楚,唱的字眼更应清楚,以便作综合交代。

“行李萧条”句,左手按剑,右手按掌在脑前走小圆场站住。“此一去博得个斗转天回”,用手向左台角天空指,念高俅二字时回身向上场门指,微咬牙,恨的气氛要重。“管教你海沸山摇”,回身面向左台角,双手微颤动,上下越动越快而有力,步伐向后退做波浪式,双手拉开,抬左腿踢右腿,仍向左台角蹬出右腿,半翻身,右腿不落,左手平伸出,用右手在左臂下边斜指出,右腿落下做蹬弓步,右手向上场门指,左手按剑,全身微晃,双目圆睁,眉梢尽力向上竖起,鼻孔微出气,腹部不要动,否则会使观众误认为气喘,要做到怒气不息,很有海水沸腾,高山动摇之概,以表示不管高俅的势力多大,也得把他消灭的决心。

白云生所形象描绘的这一演法,直到现代的昆剧舞台上,仍然被后辈的年轻演员承袭。在课堂上,通过演出视频或请专业昆剧演员亲身示范,使学生直观感受昆剧舞台表演的魅力。如此,才能使学生领悟到,昆曲之曲牌,固然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广义上的诗歌,同时也是场上之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特殊载体与表现方式。曲牌之美,固然是文辞之美,也是音乐之美,但更是戏剧之美。清曲与剧曲的结合,应该是《古代戏剧专题研究》课程所遵循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