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堂引导性教学实践及反思——以“课程导论”为例
李 颖
作者简介:李颖,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学、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美育”课程一直是北方工业大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大学美育”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北方工业大学一些学生中存在人文知识缺乏、审美观念娱乐化以及思考意识淡漠的问题。尤其在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进入“微时代”后,此种现象更为突出。
因此,每学期“大学美育”的第一课“导论”部分,都是帮助学生认识“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引导他们思考审美问题的重要时机。课堂上通过直观的审美鉴赏和体验,启发学生感受“美”,并进一步提出有关审美意义的思考,即“我们为什么需要审美”的问题。对于此类具有“终极意义”性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极少涉及,也很难有机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积极参与讨论,课堂的引导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从经典名家艺术作品的鉴赏切入,并结合对身边同学审美作品的欣赏,在直观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引入对审美意义的理性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以下笔者将对这一引导过程的几个步骤加以具体分析。
第一,从经典名家艺术作品的鉴赏切入。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大部分是理工科背景,人文知识的积累相对薄弱。在选择艺术作品引入审美时,就需要选取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并尽量贴近生活,学生觉得耳熟能详、身临其境,才易于接受、乐于欣赏。如在秋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阅读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的秋天”的段落,在春季学期的开始则赏析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描写。这些文学作品,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又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到精彩而又亲切,在感受经典魅力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上真切的共鸣。
第二,结合对身边同学作品的欣赏强化审美感知。“大学美育”作为一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人文通识类课程,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分享。笔者每学期的大学美育课堂,都有很多学生以各种形式完成自己的审美主题作品并展示给大家。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能够一届届传递下去,增加学生对“美”的体验与理解。如有一个以“感受校园之美”为题的视频作品,作者以细腻的视角展现了校园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并提醒同学们关注身边的美。这个视频每次在课堂上播放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同学们在感叹“原来校园如此美”的同时,也真正认识到“美就在身边,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这的确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道理。
第三,引入“审美意义”的理性思考。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审美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感性体验,无论是艺术大师,还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与共鸣。在学生获得直观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人为什么需要审美”这一关乎审美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把对美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是“大学美育”课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核心观念。
通常,乍一遇到关于“审美意义”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会觉得十分茫然,不知该从何入手进行思考。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它已经超越了感性层面的知觉、体验,而进入到有关价值、意义等哲学与文化高度的理性反思。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引导学生从已获得的感性体验出发,上升到对审美意义与价值的理性讨论,是“大学美育”第一课上最重要的内容。
关于“人为什么需要审美”的讨论,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应该算一个较深且难的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分为三个环节逐层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首先,结合现实体验,从审美对个体人生的意义层面谈审美的作用。从当下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与“审美”的关系。将人生与审美联系起来,就指向一个“人生艺术化”的问题。说到人生的艺术化,很多学生都觉得无法企及,认为那是艺术家的境界,离自己太远了。此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审美不是艺术家的专利,正如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一样,每个人的审美体验都是真实的、鲜活的,每个人都有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权利。把这种对美的生动体验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中,并不断去发现更丰富、更深刻的美,就是实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对“人生艺术化”的理解,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借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比喻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朱光潜(2019)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笔者发现,每当讲到这个案例时,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不仅是因为“慢慢走,欣赏啊!”这句六字箴言读起来富有新意、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生态度——“欣赏”的态度,即是超越现实功利考虑的审美态度,这就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审美对人生的意义。这一层是从人类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审美的意义。
接下来,引导学生对审美意义的探讨上升到更为普遍的层面,即从整个人类生存的角度,去思考“人为什么需要审美”。这一思考广泛而深入,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教学讨论中,为了避免学生因问题宽泛难以入手而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话题引入的方式,并列出讨论提纲帮助学生思考。例如,提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话题,让学生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思考人的生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等等。有了具体的问题,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也更有利于逐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主要是从“失衡”的角度进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与人关系的失衡,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将理论思考融入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发现问题、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以来,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是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没有为人类带来负面的问题?学生一般会罗列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生态破坏,等等,经过归纳与总结,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接下来继续提出问题:在现代文明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中,人的外在生活与内心感受是否一致?进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又可以浓缩为“人与人关系的失衡”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的讨论。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由这些问题进入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压抑?这种感受是不是现代人的普遍困扰?这种困扰如何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在提问与讨论中,笔者发现学生最容易从日常行为和自身感受入手寻找思考的方向。例如,在讨论科技的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时,很多学生会想到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有好处也有弊端。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分析,学生认识到,正是对手机这些科技产品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对鲜活的世界缺少了真实的感知——即缺少了审美,从而陷入了日益单调、无趣、刻板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由于贴近生活现实,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笔者借此进一步引出哲学、社会学中的“异化”概念,将具体层面的感知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理解,并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可能。讨论至此,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提出“审美”概念,向学生介绍“Aesthetics”(感性学)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内涵,以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对审美的意义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审美”即是人的感性能力的发扬,以真实的感性体验把握世界,即用审美的方式去对抗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回归“诗意的生活”,让审美重新“占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经过逐层深入的讨论,对于“为什么需要审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在感性层面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在理论上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当然,作为“大学美育”课的开篇,最终的讨论还是要回到审美的实践,即“现实中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已经认识到审美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而“怎样做”的问题,正是对自身审美能力的发现和培养。学生最终能够理解:审美指向人生中的诗意,而寻找、发现诗意的过程,恰恰在于每一个人对平凡生活的欣赏。因此,朱光潜先生指引给我们的“慢慢走,欣赏啊!”是发现美、体味人生的最好方式。
笔者认为,“大学美育”的第一课,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关于“美”的知识和理论,也不是枯燥地谈“美育”的重要性,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审美”对自己的现实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对生活的审美。我们的“大学美育”课堂,也不应是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课堂”,而是学生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参与其中的“审美现场”。笔者希望把“慢慢走,欣赏啊!”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把审美的态度贯穿于生活之中,用审美引导生活、丰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修养。笔者认为,这是“大学美育”课的要义所在,也应该是我们每位美育课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