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现状及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大学音乐鉴赏课,有别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它突出的是要建立分辨具有艺术性、思想性音乐的能力。虽然都是听,但个人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最近几十年,随着音乐考级的发展,课堂上从小开始学习演唱和乐器的同学并不罕见,他们一般都有多年的业余音乐学习经历,接触过一定的古典音乐作品,具有高低不同的演奏演唱技能和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根据学习基础,很多偏向严肃音乐,但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不够系统,缺乏对各种风格作品的全面把握。而据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只占课堂总人数的20%,其他大部分学生都是只有中学音乐课理论基础的音乐爱好者,因此他们大多往往是传媒网络音乐的主要追随者,主要接触的是流行歌曲和通俗性器乐小品,没有进过音乐厅,缺乏对大型音乐作品的概念,情感上大多只选择欢快、愉悦的旋律和篇幅短小的歌曲。
如同其他学科都有内容深浅、基础高低不同一样,对音乐的鉴赏这门注重“听”的课程也有不同的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水平。
第一阶段:令人在感官上获得愉悦感的、旋律优美的音乐。这类音乐往往一般人,跟着感觉走即可,不需要具备任何音乐专业的训练,即常人所说的“乐感”。
第二阶段:能够在音乐的感染下,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即“入心”。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当今诸多丰富的课程中选择音乐,就是因为音乐让他们魂牵梦萦、如醉如痴。
第三阶段:在沉醉于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对音乐作品作整体评价和细节描述。这是音乐鉴赏力的最高级别,无论是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都需要学习和提高的阶段,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古今中外音乐史、名家及一定的表演知识。只有对作者的生平、个性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掌握音乐的创作方法、结构、民族特色以及音乐语言在作品中的运用等,才可能对作品及音乐的表达有深入的认知。
虽然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用来听的,但鉴赏作品只是停留在感官欢愉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选择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它丰富的内涵、表现力和哲理感受音乐深邃的美,了解各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及严肃的社会主题。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时代、民族精神的丰碑式的典范,它的美感和精神超越时代,聚焦了产生历史的某一瞬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音乐中的这类“精英文化”,集中了具有综合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创作者、演奏者的极高艺术成就,它所展示出来的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艺术,能够引领我们关注人生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正如艺术哲学家阿诺德·豪塞尔在其《艺术史的哲学》中指出的:“严肃的、真正的、担负责任的艺术必定会卷入生命和人类存在意义之类问题的探讨,这些艺术使我们面对着‘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要求,无论在民俗艺术中还是流行艺术中,这种要求几乎是不存在的。”如何引导学生从“通俗”走向“高雅”,学习音乐是理性化感情的产物,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是有控制的、自然的,必须以美的规律为规范,成为多年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