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培育创造力的推动力
如前所述,审美教育乃情感教育,美的对象包含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审美的过程是个体自由的情感体验过程,或者说是人在审阅自身成就而享受成就带来的乐趣的过程。因此,审美教育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了人的审美情趣,拓展了人想象的空间,净化了人的心灵,从而也将提高人的创造力,激发出人的无尽的创造热情。
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断言:“依靠想象力,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越位,以至改变游戏规则。”爱因斯坦坦言,是音乐美和直觉给了他想象力与创造的欲望和感悟,如果没有音乐很可能就没有相对论。艺术和科学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审美活动则是想象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的重要桥梁。可以说,在审美中,感性和理性是相融的,获得美感的过程本身也培养和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在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造性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审美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审美教育唤起人创造性的情感,激起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情感教育,美育的主要特点是用美的事物感染受教育者,达到培养审美兴趣和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审美兴趣又激发人的爱美和创造美的激情。美的事物能够净化人的情感,使人在生动可感的形象中激动和陶醉,从而更加热爱真理、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生活得更有目的、更有意义。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源于人们对美的向往、追求和对美的生活的热爱。人类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来自科学家的直觉、灵感,而这些正是积淀在他们理性科学思维中的感性的创造力。天文学家开普勒由于受到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而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定律,当他看到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和谐之美不禁激动万分。海森堡在创立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过程中,面对量子力学在数学上的一致性和条理性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状态,亦由衷地产生出深切的美感。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美感一向眷顾那些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由此可见,科学家在自然界中发现美并获得美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力量和非凡的智慧,推动着他们为了人类的发展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
其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想象力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一刻也不能缺少的心理功能,凭借这种功能,艺术家为人类贡献出许许多多鲜活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对于科学发明来说,想象力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因素。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人便只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失去了创造力赖以存在、提高的前提。科学家在理论观点和科学结论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联想、想象、灵感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受到启迪发明了蒸汽机。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媒介,就在于使受教育者调动起内在的表象储存并进行再加工,在想象世界中理解和体验多种多样的情感,从而养成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直观领悟能力。由此,审美能够开发和扩展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促进理性与感性心理活动能力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进而激发和提升人的创造力。
其三,审美教育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谈不到创新能力。只有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展,才真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够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条件。审美的状态是人的生命和情感的一种最自由的状态。一方面,审美对象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这给人留下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心理条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受年龄、性格、后天经历、文化修养的广泛影响,无法达到同一,而每个主体都在以自身的独特性自由地在审美对象中直观自身,因而产生的审美感受亦各自不同。审美在主客观相谐相融的统一中,强化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当代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它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人性造成了伤害和隐患。它所赖以发展的标准化、均一化诸原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人们的生存蜕化成一种“数字化存在”。这种现象与科技片面发展直接相关,仅靠科技本身不能医治它。审美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主体的个性,造就人性和人类生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审美欣赏还是审美创作,它表现的、强化的都是主体的个性。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可以使人充分地运用科技造福于人类,可以使发展成为真正的发展,进步成为真正的进步。因此,审美活动使当代人的生存成为一种富有激情创造的“个性生存”,成为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所以说,审美促进创造力,同时也促进科技对自然和人的和谐、良性发展。
审美活动重在唤醒感性,唤醒人性,陶养人的纯正感情,培育真正有创新精神的、内心健康、丰富的人。它堪称现代绿色文化,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促使现代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佳选择。重视审美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真正素质的重视,使现代人精神有寄、感情纯正,在自由挥洒的创造性智慧中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这是现代绿色人生的内在要求,也是审美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