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缺乏认同感,就业体量大而价值低

(二)社会缺乏认同感,就业体量大而价值低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润滑剂”,广告在社会上扮演了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告,现代社会假如抛弃广告行业,不仅商品销售进入死胡同,同时媒介经营也会陷入困局;另一方面,社会对广告抱有偏见,认为广告再现并放大了现代社会崇拜金钱、物欲横流、理性缺失、道德滑坡等很多不良的状态(姚政邑,2013)。因此,广告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肩负起两个使命:一方面要迎合经济增长对广告的诸多要求,对学生教以传播、商业、促销的各项理论与技巧,以帮助企业或者品牌树立形象、增进销售、传播口碑;另一方面还要致力于教育广告学生,摒弃广告行业不良面以纠正社会对于广告的偏见。

美国和欧洲的新闻传播类高校,每周会专门组织相关免费课堂,向社会公众和广告从业人员宣讲媒体、广告、设计的相关知识,拉近高校、行业与公众的距离,纠正社会对于广告的不良看法。北京市广告教育院校大多致力于为业界培养合格的广告从业人员,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广告学基础知识,又掌握一定的广告实务操作技能。对于社会民众基本没有免费开放,也很少有院校会主动承担广告相关的社会责任。因而,这样一种围城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会随着广告产业的逐步壮大而显露出诸多弊端。

多年来,北京市广告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践与应用型教学,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选用均围绕“就业市场”而展开。这样的初衷是好的,北京市广告专业的就业率也一直稳居文科专业高端,但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理想。一项调查表明:有65.3%的广告用人单位对广告毕业生感觉不太满意,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理论过于空泛、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2011)。究其原因,高校本身并不参与广告实践,缺乏实际经验;很多广告专业老师基本是硕博士毕业后“从学院到学院”,没有一天在广告公司、企业市场部门、媒介机构的任职经历,因而缺乏广告实践技能。很多高校的广告教学并未真正体现“广告主需要什么,媒介如何传播,广告公司到底需要什么人才”的就业真谛,培养的毕业生也就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