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两者在基本理论、思维方法、诊断标准、病机阐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医学宏观博大,深及宇宙,而西医学微观精细,微至粒子。因此,许多人认为中、西医是不可能结合的。但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体及其疾病与健康,它们有着共同的内在本质,因此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以我国传统中医学为基础,同时又吸收了西医学的特殊历史过程和现实条件。它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相邻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医学70多年发展的产物。

中西医结合学科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作用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政策,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重大工作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历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特点和优势,它与现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紧密结合。要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能力,就要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不断进步和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体系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与传统中医学、中药学一样,都属于国家确定的一类学科。

中西医结合工作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中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中西医结合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指出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阐明了中西医结合工作是我国一贯重视的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特色,认为中、西医学应加强团结,相互借鉴,弘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在学术和临床实践中,应允许发挥两者的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提高医学学术水平,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丰富了我国医学科学的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它为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引起了中外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凝聚了全体中、西医学家的集体智慧。中西医结合是指吸收中医和西医的精华,将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上达到最佳疗效。中西医结合在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相互促进、融合和结合,逐步发展起来,它吸收了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取得了比单一中医或西医治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中西医结合的简单描述阶段

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试验描述阶段可以说是中西医结合的简单阶段。此阶段主要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并结合西医观察临床疗效。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初始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临床学科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并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急腹症等。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化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深化发展阶段,以及机制创新和理论探讨阶段。主要运用实验研究观察手段和动物模型,将证候与经络研究推向更深入的层面。

(四)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阶段。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西医结合确定为一级学科,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极大地推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编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确定为一门新学科,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把学科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

二、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方法

与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比,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结合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它是两种医学的延伸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疾病的预防、诊治、护理及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和处方应用使中西医得到结合。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和研究,人们总结出中西医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预防疾病方面的结合

中医学历来提倡体育锻炼,预防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同样,西医也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在具体实践中,中医、西医都考虑了内外因素。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它注重内因,善于调节机体抗病能力,即所谓的非特异性免疫。西方医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染病预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疾病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动机体特异性免疫力方面。如果我们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便可以开辟一条新的预防途径。

(二)疾病诊断方面的结合

病证结合把疾病和证候结合起来诊断疾病,通过西医诊断确定病名,同时对中医辨证分型、分期。这样,从两个不同的医学角度来看待疾病,不仅是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而且是整个病程的整体反应和动态变化。西医辨病可以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困境,中医辨证也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觉症状,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差,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对临床辨证发展规律的深化,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一些不足,同时也丰富了传统辨证论治的内容,使辨证论治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

(三)疾病治疗方面的结合

在治疗上,综合协调是指不同方面的治疗按照中、西医各自的理论选择自己的治疗方法,不是简单的西药加中药,而是有机协调和相互补充,往往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有显著疗效。运用胆醇、熊去氧胆酸或爱活胆通等西药,结合清热解毒、利胆化湿、疏肝理气和溶石排石等中药,配合耳穴压豆或胆肾结石治疗仪、旋磁排石仪和推按运经仪等器械,可消炎止痛,增加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加速胆汁流出。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作用使排石效果显著提高。

(四)中西医诊断结合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运用西医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的四诊,或创新诊断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经络诊断和脉诊、舌诊的研究。将经络检查结果与西医诊断对照,建立经络诊断方法。通过各种脉象和舌象仪器,用图像、曲线和图形等客观指标来表达医生诊断脉象时手指下的感觉,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等客观反映舌苔和舌质的变化,血液流变学和光学除脉象和舌象相关的中医控制外,还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实现中医四诊的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陈可冀院士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新的医学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飞速发展,它更准确地解释了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其先进性和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学也可以利用这些科研成果来诊断疾病,达到西医物理诊断和中医治疗的目的。例如,对于中医证候不典型的输尿管结石,我们可以用X线检查找到结石。当然,对于患者有自我症状而西医诊断无病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医进行诊断。例如,一些原因不明的腹泻,大便镜检和培养均为阴性,钡餐透视无异常,西医无法诊断本病,此时,根据中医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辨证,分别采用温脾阳或温补脾肾法进行治疗。

(五)同时结合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包括诊断上的病证结合、治疗上的综合配合和理论上的相互运用。病证结合是通过西医诊断确定病名,同时中医辨证分型、分期。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医学角度来看待疾病,既要关注病因和局部病变,又要考虑整个病程的整体反应和动态变化,指导治疗。综合配合是指在不同的治疗环节,根据中、西医各自的理论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不是简单的中西医结合,而是有机的配合和相互补充,往往能取得较高的疗效。理论上的相互运用是根据不同的需要,或侧重于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于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形成新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治疗。

(六)疾病护理方面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好地观察病情。在西医病情观察的同时,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对疾病的观察更加细致严谨,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中西医结合也改进了护理技术,如体针和耳针结合胃液提取和十二指肠引流,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由于恶心和呕吐导致这样的技术往往失败。针刺咽、交感、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可降低咽喉部敏感性,促进幽门开放,缩短十二指肠引流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七)病证动物模型方面的结合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每一项重要成果都要用到动物实验,而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基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的恰当结合,分别(或同时)采用中医病因病证动物模型和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使动物模型具有病证兼备的特点。研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对于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八)中医治法治则方面的结合

主要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养血、通理攻下和扶正固本等方面进行论述。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了解用药规律,筛选处方,对适合治疗原则的相关处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组成及配伍机理进行实验研究,并将所得知识应用于临床验证。

(九)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结合

中、西医理论都是劳动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理论以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推理工具,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临床特点,重视三因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它强调整体,注重内因。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是一种由人类感官直接研究的实用医学,缺乏现代实验研究,因此推理比较笼统,往往依靠自然哲学来解释,有时难免夹杂着唯心主义的糟粕。西医理论是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起来的。基础医学的根基比较牢固,对生理、生化和形态学的观察相对客观、细致,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分析比较深刻,推理十分清楚。但由于受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有时容易用孤立、片面和静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因此不能充分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这就需要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鉴别疾病。

中医的基本理论非常丰富,其中一些完全不同于西医。以往对阴阳学说、气血学说和藏象学说及相关“证本质”的研究主要是从西医的角度进行的。方法是以临床证据为基础,建立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寻找中、西医理论的结合点。临床上可从西医角度研究阴阳、脏腑状态和气血津液及相关证候。例如,对于藏象学说,通过测定脾虚证患者的唾液分泌量、排碘量、粪便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和24小时尿量和痰量,来研究和探讨“脾主涎液”和“脾主运化水湿”的理论;通过心-眼反射、垂直-水平反射、局部出汗试验和血中乙酰胆碱的测定,观察脾虚证与自主神经的关系,揭示脾虚证的本质以及中医“脾”功能的物质基础。再比如经络理论,利用脉冲电流对人体不同部位进行刺激,研究经络的路径、循环和敏感点与穴位的关系,初步确认经络的存在。

(十)方剂药物研究方面的结合

用研究西药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可以使中药西药化。例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们知道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尿和消肿的作用,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碱,其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松弛小支气管平滑肌。因此,麻黄碱被归类为肾上腺素类似物或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现代研究,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我们发现,麻黄通过增加汗液分泌、抗菌和抗病毒来开泄腠理;通过抗炎、抗痉挛、抗过敏、祛痰和减轻支气管黏膜肿胀等功能来达到宣肺平喘的作用;通过发汗和利尿等功能来利水消肿。这使人们了解到麻黄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等的作用机制,并对麻黄的治疗效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临床应用上,中药方剂与西药各有优势。中药方剂强调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协调统一,作为一个整体起着多层次、多环节和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但难以达到方便快捷的目的;西医见效快,但其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二者的合理组合,可以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发挥优势,提高疗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运用中、西药相须和相使的中西医结合原则,使中、西药疗效互补,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例如,扩张冠状动脉的西药普利拉明可预防心绞痛,其疗效快但持续时间短,与中药三七和赤芍合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脂,加郁金活血化瘀,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普利拉明与三七、赤芍和郁金等中药组成的舒心散相辅相成,抗心绞痛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根据中、西药相畏和相杀的原则,通过中医药的应用,可以减缓西药的毒副作用。例如,一般癌症术后病人会接受放射治疗和化疗,这些治疗往往会产生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及其他肠胃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及其他泌尿系统症状;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贫血及其他血液系统症状。中医认为,肿瘤放化疗的并发症与中医的气虚下陷、阴虚内热、湿热下注和虚火上炎等症状相似。中医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改善泌尿系统和消化道等全身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帮助患者完成放化疗疗程。

(十一)针灸及经络方面的结合

将中医经络精髓与西医理疗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理疗方法。如新明穴和向阳穴电刺激治疗中枢性视网膜炎,穴位紫外线照射治疗神经衰弱,穴位激光治疗白内障等。同时,将传统的中医方法与放射学检查相结合,提高诊断质量。如针刺足三里和中腕穴结合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鉴别十二指肠球部变形;针刺阑尾穴结合X线诊断慢性阑尾炎;口服中草药泻药作为肠道促进剂,完成消化道钡餐检查。

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针灸已应用于西医各临床部门,治疗300多种疾病;第二,传统针灸技术与西医理论方法相结合,创造了头针、耳针、电针、掀针和激光针灸以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第三,采用生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理,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第四,将针麻的临床应用与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结合起来;第五,在肯定经络现象和总结经络感觉传递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理论,探讨经络的作用机理。实验性针灸学是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岳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