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一般有如下临床特点:常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少数呈稽留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热程或短或长,有的可达数月之久,可呈间歇性;发热时全身症状可不明显,病人有时不能感知,或无明显不适;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临床以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等为常见。

癌性发热的西医治疗优势在于降热效果快,疗效确定,处方简单。但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易引起消化道的损伤,非甾体类消炎药还容易引起大汗淋漓、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中医药治疗优势在于副作用小,能避免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汗出较多致气阴更虚之弊,作用持久,停药后体温回升率低,可做到标本兼顾,兼顾其他伴随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但缺点在于起效慢,而且其疗效与处方者辨证施治准确与否直接有关,故多有导致疗效不确定的可能,对于发热体温较高、整体情况较差的患者有诸多不利。所以想要更好地控制临床发热症状,采取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提高疗效的最佳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的模式:对体温尚正常的肿瘤患者,只要患者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处以相应方药,调和气血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对于已经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首先注意鉴别感染引起的发热,及时对其进行病因的判断,进行必要的实验室诊断,例如血常规,体液、分泌物的培养以及药敏等,并根据结果给予有效的治疗。如确定是癌性发热,则根据前述的辨证论治施治,治疗期间体温有稳定及下降趋势,无明显不适主诉,尽量不予西药治疗,如出现中等或中等以上热度,无明显禁忌证,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及时予适当剂量西药治疗,达到控制症状、减少能量消耗的目的。癌性发热目前仍然是肿瘤科医生经常遇见的问题,癌性发热为肿瘤本身所致,“治病求本”,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治疗肿瘤本身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