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研究方法

一、微循环研究方法

直接参与细胞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础结构。微循环在形态、性质、功能和调节等方面与循环系统具有共同特点,但又具有其脏腑组织的特殊性,在各脏器和组织中又有所不同。微循环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毛细血管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动、静脉短路等。微循环在充血、水肿等炎症,以及缺血、休克和肿瘤等致病过程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对辅助诊断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中应用的微循环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血瘀证”本质

中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循环无阻,周而复始。当血瘀证发生时,血瘀不行或凝血不流,血液循环受阻。通过对血瘀证患者指甲皱襞及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发现血瘀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黯红色和黯紫色,不规则管腔增多,微血管呈肿瘤样肿胀、囊性变、螺旋形或畸形扭曲改变;血流速度变慢,或呈线流或粒流,血细胞聚集,血液瘀积;管袢顶端扩张,对冷刺激反应敏感;部分血瘀证患者出现血管周围渗出或出血等微循环障碍。因此,外周微循环改变常被用作血瘀证的客观指标,以反映血瘀证的程度、病变性质及疗效判断。

(二)用于中医辨证分型

如在一些呼吸道疾病中,肾阴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增多,颜色深红,肾阳虚患者,管袢数量则减少,颜色淡黄,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经冷水刺激后先收缩后扩张。血流缓慢的患者尿中17-羟皮质醇也低于正常值。再如气虚和气滞证,均有甲皱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视野不清,红细胞悬液呈细颗粒状或絮块状,血流缓慢,袢顶和静脉有瘀血。观察发现,气虚证的视野不清和血流缓慢较气滞证严重,气滞证的静脉系统血瘀较气虚证严重,表现为袢顶和静脉口径变宽,乳头下血管完全扩张,清晰可见。气滞血瘀型慢性肝炎舌尖微循环微血管扩张伴瘀血。但是湿热型或肝郁气滞型急性肝炎,则无明显外周微循环障碍。提示外周微循环异常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有助于中医临床分型,可作为中医临床分型的客观指标。

(三)微循环与舌诊研究

青紫舌是血瘀证临床诊断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舌尖微循环的研究,发现其舌尖有明显的微循环病变,表现为形态异常的微血管丛、血瘀的微血管丛和扩张的微血管丛增多,血细胞明显聚集,血流速度缓慢,血色浅红或有出血。舌质淡白的患者,微血管丛减少,管袢口径变细,颜色浅红,微血管周围明显渗出,微循环灌注降低,舌乳头肿胀。红绛舌患者舌尖乳头横径增大,微血管丛不规则增多,颜色鲜红,血管图像清晰,微血管充血。结果表明,三种舌象均存在微血管障碍,但各有特点。

(四)用于观察治疗效果

微循环检查是观察中药疗效的常用方法。如用活血化瘀药物丹参和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肝炎时,观察到治疗后外周微循环明显改善,原先缓慢的血流速度加快,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红细胞聚集功能。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中,川芎嗪能降低渗出程度,增加管袢长度,恢复管袢数目。伴随着微循环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明显好转。活血化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个月,微循环改善和临床疗效符合率为50%~70%。补肾疗法也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如对矽肺患者补肾后微血管的动态观察显示,补肾后管袢增长,静脉丛增加,甲皱微循环改善与肾虚症状改善一致。微循环检查具有使用方便、无创伤及患者痛苦小等特点,是一个定性和定量指标,可以作为中医疗效研究的客观指标。

(五)常用微循环方法

1.皮肤微循环

皮肤微循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肤色、体温调节、皮肤代谢和透皮转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皮肤状态下,外用药物可引起皮肤血流量的显著变化。皮肤微循环监测对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皮肤的基本生理机制和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皮肤颜色的视觉变化来反映,例如通过红斑的视觉评估,或者可以用仪器测量。然而,红斑的出现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皮肤的微循环,有时肉眼可以感觉到,但血流速度的变化可能无法通过血液流量计检测到。由于无创客观测量技术的高灵敏度,在皮肤微循环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激光多普勒流量计的灵敏度是肉眼的3~4倍。

2.耳廓微循环

小鼠和豚鼠的耳廓血管平面分布,在落射光和透射光下都可以观察到,操作简单,适用于慢性实验。小鼠耳郭温度的变化也可作为微循环改善或血管扩张的指标。另外,兔耳开窗可观察到微循环的形成。以毛细血管形成时间、血管到达窗内边缘的时间、血管进入透明窗的时间和血管在窗内的生长速度为指标。

3.球结膜微循环

从球结膜微循环可以直接观察血液从小动脉流向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和小静脉的全过程。微血管分布在巩膜表面,球结膜透明,巩膜为白色,可以清晰对比,对结膜无损伤,适用于急、慢性实验。因此,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实验研究。家兔通常被选为研究对象,高分子右旋糖酐可以用来建立微循环障碍模型。

4.肠系膜微循环

动物肠系膜组织比较薄,透光性良好,微血管呈平面分布,充分展开,易于观察、测量、拍照和摄像,这些特点有利于进行微循环研究。肠系膜血管对局部用药反应迅速,常用来观察药物对血管的直接作用。常用大分子右旋糖酐和肾上腺素建立家兔、大鼠和小鼠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

5.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

金黄地鼠颊囊微血管网密集,其组织超薄,透光性极好,血管分布均匀平滑而通畅,制备简单,局部注射药物反应迅速。它也是一个常见的微循环观察部位。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和盐酸造模。

6.肝肾微循环

在观察肝脏微循环时,可根据左膈腹侧的弧形凹形制作塑料横隔板,插在肝左叶与横膈膜之间,用导光棒托住肝脏,用透射照明法观察肝脏边缘,也可以用落射照明法观察肝脏表面的微循环,能观察到橙红色微血管。肾脏位置较深,可置于肾托中,用落射光直接观察肾皮质表面微循环,其组成包括少量的小静脉,交错排列的毛细血管网,血流速度较快,多呈线状流动。小鼠输入灭活伤寒菌悬液可引起肾急性微循环障碍。肝、肾微循环观察可用于活血化瘀中药的药效学评价及某些病理模型的研究。

7.软脑膜微循环

全身麻醉后开颅,在落射光下观察兔、猫、狗和豚鼠硬脑膜和软脑膜的微循环。按1.58 g/kg的剂量注射分子量为45万的大分子右旋糖酐后,10~60分钟内可形成微循环紊乱,主要表现为小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和血细胞聚集。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

总之,因其操作简单、无痛苦和无创伤等优点,微循环法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中医辨证,探讨血瘀证的本质、阐明脏腑气血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中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