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中药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规律等。
(一)中药配伍研究
中药方剂不是单一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一定的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有其组成原则和配伍方法。《内经》提出了制方的“君臣佐使”学说。凡方应君臣有序,各司其职,各味药物都应当有明确职责,相辅相成,共同使全方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以适应比较复杂的病证。
已有的研究证明,有的方剂全方有效,但其组成的各单味药物无效。锡类散能明显抑制志贺氏菌、弗氏菌、宋氏菌、史密斯痢疾杆菌的生长,组成它的各单味药物的抑菌作用很小,有的甚至用原方10倍剂量仍无作用。葛根汤有解热作用,在等剂量下分别单用组成该方的七味药物却不呈现效果。由鬼针草、臭梧桐组成的针桐合剂,对大鼠因注射甲醛或蛋白引起的关节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单味鬼针草或臭梧桐虽剂量超过原方1倍仍无明显疗效。
疗效对比实验研究还发现,许多处方的全方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药物。白虎汤的解热作用优于知母、石膏、甘草和粳米;温阳散寒治阴疽的阳和汤,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能力强于其他任何组成中药;当归补血汤能显著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而黄芪和当归单独使用效果不如全方明显。
人参和黄芪是最常用的“相须”药物,是广泛应用的补气方剂。二者均可提高正常人及虚证患者血浆中IgM、IgG、IgE和cAMP的水平,促进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能力,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其中,人参能提高骨髓细胞中的cGMP,降低cAMP水平,促进其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黄芪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抑制环核苷酸降解,从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两者相合,同气相求,药效益彰,能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的合成,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已制成制剂用于临床。生石膏和知母都是清热药,常相须为用。前者的解热作用快,但作用弱,持续时间短;后者的解热作用缓慢,但强而持久,两者合用,退热作用显著增强。全虫和蜈蚣都被用于镇静熄风,在抗惊厥实验中,各单服1.0 g,后者有效,前者无效;备单服0.5克,均没有作用。两者合用组成的止痉挛散,总剂量1.0 g的抗惊厥作用明显增强。
柴胡和甘草,一味疏肝,一味补脾,二者单用均可减轻四氯化碳所致动物肝脏的变性和坏死,肝细胞内积聚的肝糖原和RNA含量趋于恢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降低,二者结合,防止肝脏损伤,防止肝脏脂肪堆积,抑制纤维增殖和促进其再吸收的疗效更显著。瓜萎和薤白,一化痰,一行气。单用瓜萎,单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单用薤白,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二者组成的瓜萎泻白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附子和肉桂具有助阳的作用,地黄和知母具有滋阴的功效,附子和肉桂、地黄和知母是“阴阳相长”的常用相使配伍。附子和肉桂可兴奋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类固醇的合成或分泌,地黄和知母抑制皮质类固醇在肝脏的分解代谢,抵抗地塞米松的反馈抑制,四味中药合用助阳滋阴,呈协同作用。
虽然中药相须和相使的协同作用是临床所需要的,但是中药的相畏和相杀也不可缺少,它们相反相成,调节胜偏,制约毒性,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例如,常山有抗疟作用,但恶心、呕吐等反应严重,影响实际使用。而含常山的截疟七宝散抗疟作用优于常山,致吐作用仅为常山的1/4~1/3。经研究发现,七宝散中除去厚朴等,并不增加其致吐程度,除去槟榔则致吐作用大增,与单味常山相同,仅用常山和槟榔两药,致吐强度与七宝散相似,说明七宝散中,常山由于通过对槟榔的相畏,抑制了呕吐反应。
相同中药组成的方剂,剂量变化便能改变其疗效,其方名也发生改变;有的方剂置换一味药物,往往用途和性能各异。大量的研究工作证实了这一概念。例如,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汤和桂枝去芍汤,由于桂枝和芍药的用量不同,它们的功能作用也完全不同。用多指标、多剂量平行比较实验研究发现,桂枝加桂的镇静作用为诸方之首,而非特异性屏障功能的增强作用显著减弱;桂枝加芍汤的镇痛作用为诸方之首,促进肠道运动功能的作用强于桂枝汤,但增强机体屏障的作用弱于桂枝汤;桂枝去芍汤的镇痛作用则近乎消失。实验结果基本与方义的变化释义相吻合。又如,含藿香、栀子仁、石膏、甘草和防风的泻黄散,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阻断炎性肿胀的形成,减少本身无作用的防风剂量,使之相当于原用量的1/5,全方的抗炎作用反见增强;完全减去防风,则抗炎效果下降。再比如,四君子汤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如增加方中炙甘草含量,这种增强作用反见削弱,达到或超过全方总量的1/3,其吞噬作用明显降低。
为什么药物经配伍组成方剂能发挥更佳的疗效,现代研究有两个主要解释:
1.药效学上的累加和互补
对黄连、黄檗、大黄、甘草组成的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发现,发现黄檗对细菌RNA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黄对细菌乳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最强,黄连抑制细菌呼吸和核酸合成的作用最强,甘草则阻止细菌的DNA代谢特别显著,以此配伍的方剂,通过互补,影响细菌的多种代谢环节,从而获得了优异的抗菌效果。
2.活性成分上的物理、化学变化
众所周知,一味中药中含有许多有效成分,许多草药组合成一个处方。在煎药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各中药有效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成分的溶解、降解、取代和络合等一系列反应,导致了复方与单药作用的量和质的差异,并可见各药分煎后合并混合,与混合煎煮的药效有明显区别。例如,银翘散有9种中药材,其中含多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佐使药”桔梗能通过其皂甙的表面活性作用增加不溶性物质的溶解度,使整个方剂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通过对天麻钩藤饮12种中药材的化学研究,发现水煎剂中牛膝总皂苷与桑寄生的酚类物质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改变后的物质失去了部分皂苷和酚类物质的性质,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工作。
(二)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采用药效变换假设表,设某方为Ⅵ,是由三味生药Ⅰ、Ⅱ、Ⅲ组成,均有A、B、C、D等四种药效,分别以1、2、3、4表示强度,1表示最弱,4表示最强。单味生药以药效表示作用强度,当Ⅰ的作用为A4,Ⅱ为C4,Ⅲ为D4,当其组方成Ⅳ时,该复方的主要作用即为三味生药相加时作用最强的那种药效——B。此法只适用于药味简单的复方,若药味复杂就会增加复方拮抗和增效等作用的复杂性,不能真正反映复方的作用机制。通过拆方研究,才能了解清楚某些药物功效之主次,从而探求适宜的剂量,确定有效的主治病证。
通过拆方实验证实,许多传统名方,其君药的药理作用常表现为该方的主要药效。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助于化瘀,其主药黄芪也有相同功效,若全方中减去黄芪,则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消失。主治蛔厥的乌梅丸能驱蛔治疗胆道蛔虫,实验观察能使蛔虫麻痹,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汁排泄量增加,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其中君药乌梅起了主要作用,临床用胆囊造影和超声检查均证实,服药后人体胆囊收缩。加大全方中的乌梅剂量,作用更加显著。
近年来,通过对部分方剂组方规律的研究,加深了对方剂组方原理的认识。例如,正柴胡饮是张景岳平散风寒的重要方剂。用该方及其组分治疗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实验表明,整个方剂有效,单味药物只有芍药有效。如果从整个处方中依次减去一味,该药单独并无作用,即使单药不起作用,也会明显削弱整个处方的作用。方药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没有某种作用的两种药物如柴胡和陈皮合用可以产生作用;没有某种作用的药物可以与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如柴胡和芍药配伍应用,效果可以加强;没有这种作用的药物也可以对抗有这种作用的药物如芍药和防风。它们有的呈现相须作用,如柴胡配伍芍药、陈皮配伍防风、防风配伍生姜;有的呈现相使作用,如柴胡配伍陈皮、柴胡配伍防风;有的呈现相恶作用,如芍药配伍陈皮、芍药配伍防风。根据方中药味的主次,序贯累加,单用柴胡对病毒性肺炎无明显抑制作用,与陈皮配伍,出现效果,再加防风,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再加芍药,效果明显增强,继续加甘草和生姜即整方,效果更为明显,对肺炎的抑制效果最佳。
柴胡是君药,对其本身无明显作用,配伍上任何一味或全部臣药,作用显著增强。佐使药生姜,对大鼠肺部疾病无明显抑制作用。然而,从整个处方中减去生姜可以显著降低它的功效。在拮抗对药芍药和陈皮、芍药和防风中加入生姜,可大大提高疗效,超过单用芍药的疗效,具有调动其他药物的作用。以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的具有回阳救逆的四逆汤,进行离体蛙心实验。结果表明,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而甘草和干姜则无此作用;附子加甘草比单独应用附子更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附子加干姜,起初能在短时间内增强心肌收缩力,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有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三者相合的四逆汤则可使心收缩力经短暂的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附子。以家兔肠系膜动脉闭塞性休克为模型,研究了原发性小肠缺血性损伤和继发性小肠缺血性损伤的晚期失血性休克。附子具有强心作用和升压作用,但可导致异位心律失常。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缩的幅度,但可以增加血压。干姜无明显生理作用,三者相合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果应大于各个单味药,且能减慢窦性心律,避免附子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降低毒性,使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同附子相差4倍以上。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及其君药党参和佐药茯苓对新斯的明所致肠道运动障碍有抑制作用。整体方剂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胞作用和吞噬指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方剂中,党参、茯苓和白术均具有相同的作用,作用强度顺序为君药、臣药和佐药;君臣、君使、臣使相伍,效应显著,任何三药相合,也有明显作用,但以全方的作用最强。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能改善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还能抑制病毒引起的肺实变。方中以桂枝为君药,是方中抗炎的主要中药;臣药芍药能抑制病毒增殖;佐使药红枣和甘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芍药和生姜、大枣配合桂枝增强抗炎作用,生姜和大枣、甘草配合芍药减轻肺实变,芍药还能促进甘草增强机体屏障功能。
“调动”效应是近年来方剂配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通过对养阴清肺汤“中和”白喉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该方中单味中药白芍、麦冬、玄参和贝母的“中和”作用较强,其余四味中药的作用较差。原方轮流减去一味,仍有明显的“中和”能力,没有一味药可以有力地影响全局。但在抗菌效果方面,生地、丹皮、白芍和甘草的抑菌杀菌作用极强,超过原方,玄参、薄荷、麦冬和知母作用低于原方,在原方中轮流减去一味,抗菌作用均比原方下降,其中以减去玄参为最甚。由于单味玄参的抗菌作用并不强,提示它在方中有调动其他药物效能的作用。补中益气汤中升举清阳的升麻、柴胡对肠管蠕动无明显作用,但全方减去升麻和柴胡,促蠕动作用明显减弱。类似玄参等的“调动”作用,在茵陈蒿汤中大黄对该方的催胆效能、三黄丸中大黄对该方的降脂作用、正柴胡饮以及补中益气汤中均能观察到。
(三)作用机理研究
麻杏石甘汤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流感病毒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组胺释放和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等作用。龙胆泻肝汤是清除肝胆湿热的清热剂,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浆内毒素的清除和解毒,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节抗体的形成。
参附汤和四逆汤均为回阳救逆的祛寒剂,前者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细胞ATP酶,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对乌头碱或氯仿引起的心律失常和室颤,还可增强肝脏呼吸;后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对失血、内毒素、缺氧和心源性休克有显著影响。
大承气汤、甘遂通结汤、三物备急散均为攻逐里实的泻下剂。它们能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道容积和游离肠袢血流量,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通透性,抑制细菌和抗感染。研究结果表明,它能通过调节肠蠕动功能恢复肠道正常通畅,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切断感染等继发的病理过程,部分治疗肠梗阻和急性炎症性疾病的机理,也为“六腑以通为用”和“痛随利减”的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八正散是利水通淋的祛湿剂,能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毛在尿道中的表达,防止其与尿道上皮细胞黏附而起防治尿路感染作用。
活血祛瘀的补阳还五汤和舒筋活络的大活络丸均能防治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它们都能改善脑循环,降低脑血管阻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和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有修复作用。
具有益气功效的生脉散作用于皮层下中枢,增加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储备,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血浆前列腺素水平,增加DNA合成和RNA含量,增加缺血心肌细胞糖原含量,促进合成代谢和电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使缺血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工作,抑制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改变心肌中某些阳离子的运动和转运,兴奋b受体,具有强心、升高血压、防治休克和抑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作用。
具有补血作用的当归补血汤降低心、脑、血液耗氧量,抑制乳酸升高,促进窒息动物脑电图活动恢复,延长耐缺氧时间,促进肝细胞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修复受损的肝细胞线粒体,提高实验和临床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大菟丝子饮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壮阳的右归丸能保护肝细胞核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调节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单胺氧化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肝糖原的含量,促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增加E2受体数量,改善雌二醇外周代谢,提高雌激素水平,升高血浆镁含量,促进胸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治疮疡的外用金黄膏能增加创面分泌物和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激活巨噬细胞及其表面的Fc受体,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提高对异物的消化能力,促进创面愈合。
(四)古方新用研究
随着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积累,发现了一批古方的新功效,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千金翼方》中治乳蛾、牙腐和口舌糜烂的锡类散,确能治疗口腔溃疡,将其用于慢性菌痢和慢性结肠炎,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乙状结肠镜检查表明,它能使肠黏膜充血消退,促进溃疡愈合;抑菌实验证明它在志贺氏菌和其他四种常见的痢疾杆菌中都有抑制作用。
《外科正宗》的冰硼散是喉科常用的方剂。经实验研究,简化制成霜剂,对霉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在《伤寒论》中治下焦蓄血,常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妇科血瘀证。有人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暴发性痢疾26例,治愈22例。也有人以此方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均取得可喜的疗效。
《良方集腋》中活血散瘀、定痛止血主治跌打损伤的七厘散,根据该方的功能,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的有效率达47%。实验证明葛根黄连汤治疗伤寒菌血症,减少细菌在肝脾的滞留,降低发热,降低动物死亡率;亦有人发现它能抗急性缺氧,降低肾上腺素系统的功能,对乌头碱、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钙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通过文献调查和药理实验,发现失笑散能提高缺氧耐受能力,降低自发活动能力,降低家兔血压,减缓蛙心收缩幅度和心率,对抗急性心肌缺血,减轻心肌微血管挛缩、血小板聚集和线粒体损伤,并通过体细胞受体阻滞发挥抗心绞痛作用。
犀黄丸能抑制小鼠梭形细胞肉瘤的生长,对肿瘤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六味地黄丸能抑制亚硝胺等化学物质诱发小鼠胃鳞癌、肺腺癌和自发性肿瘤的发生,并拮抗诱导剂的致突变性,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特别是阴虚患者,具有预防食管癌的作用。
乌鸡白凤丸是调经名方。除了具有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加尿中17-酮和17-羟类固醇含量、促进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样作用外,还具有保护四氯化碳所致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糖原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解毒等作用。
(五)创制新方研究
选择药味较多的复方,经过遴选,精简药味,提高疗效。例如,苏合香丸由15味中药组成,可治疗中风、中气、中恶、心腹疼痛等症。已经发现它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药理研究,将其简化为6味,命名为冠心苏合丸,能延长犬抗缺氧时间,增加心肌梗死犬冠状血流量,减慢心率和心脏动-静脉血氧差(MA-VO2),并进一步发现苏和香脂和冰片是其主要成分,又简化为苏冰滴丸,具有一定的疗效,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性疾病,具有开窍清香、理气止痛的作用。可运用于冠心病胸闷、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症,能迅速缓解症状。
安宫牛黄丸可治疗热邪内陷引起高烧、神昏、中风和内闭等症,实验证明对脑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由于本方含有牛黄、犀角,故经简化改进制成清开灵注射液,同样能提高脑内蓝斑中神经元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调节儿茶酚胺活性,恢复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功能,促进复苏,并能抑制心肌ATP酶,改善受损肝细胞的基本氧化吸收和能量代谢,促进变性坏死肝细胞的功能恢复和再生,临床上对神经系统引起的高热、惊厥、昏迷和肝昏迷有良好的恢复效果。
当归龙荟丸原用于治疗肝胆实火引起的头晕目眩、胸膈痞塞和大便秘结等,后在临床上发现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做了拆方研究,发现青黛是有效主药,应用单味青黛也能使患者的外用白细胞数下降到正常,使巨脾回缩,甚至骨髓相恢复正常。经进一步研究,靛玉红是青黛的主要活性成分,已被开发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药。
由天花粉、牙皂、细辛和狼毒组成终止妊娠复方,经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去掉细辛和狼毒这两种药物,对大月份人工流产同样有效。最后明确主要是天花粉起作用,病理检查发现,天花粉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使胎盘滋养细胞和绒毛间质变性,绒毛间隙纤维素沉积,血栓形成,胎盘硬化。由于天花粉蛋白对绒毛有选择性作用,并用于治疗绒毛膜癌和恶性葡萄胎,疗效显著,很明显天花粉蛋白是其活性成分,来源于最初的经验,高于原来的应用范围。
方剂和方剂相合,组成新方,可以互相协调,增强疗效,也可能互相拮抗,降低疗效,也可以改变原来的作用。例如,以二神丸和五味子粉为原料合成四神丸。它们都是用来治疗早泄的,四神丸效果最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均能抑制肠道自发活动,拮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减缓肠道运动。根据“春夏养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中医药理论,以主治脾胃虚寒的附于理中汤和消痞利气的三子养亲汤合成痰饮丸,采用冬病夏治治疗慢性气管炎。本方虽无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但对脑干有作用,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具有抗炎、增强体力和耐寒能力,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步提高,服药1年的有效率为46%,4年有效率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