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病质中西医结合治疗
恶病质也称为恶病质,是肿瘤常见的并发症,近80%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恶液质。恶病质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一般认为是机体的综合性代谢变化过程,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AIDS和终末期肾衰等。2011年Lancet Oncol发表的一篇关于癌症特异性恶病质专家共识的文章。将癌症恶病质定义为一种多因素综合征,以不能被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完全逆转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包括或不包括脂肪量减少),进而出现进行性功能障碍为特征。其病理生理学特点是由于食物摄入减少和异常代谢导致的负氮平衡及负能量平衡。与饥饿引起的脂肪丢失不同,恶病质患者不仅丢失脂肪,还丢失肌肉组织且摄食并不能逆转恶病质患者的肌肉消耗。体重下降是恶病质患者最常见症状,除此之外,还包括食欲减退、疲劳、肌肉消耗、感觉及知觉异常、贫血和水肿等,70%以上恶病质患者会出现疲劳症状。肿瘤恶病质临床上很常见,近20%的肿瘤患者直接死于恶病质。在上消化道肿瘤和肺癌中,恶病质尤为常见,85%胃癌患者、6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恶病质。恶病质往往与较低的生活质量和较差的预后相关,并对肿瘤治疗产生抵抗。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虚劳”的范畴。《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的记载,就与癌症恶病质的症状相似。“虚劳”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先提出,并列专篇论述,认为其病理机制为五脏阴阳气血虚损。据《金匮要略》描述,虚劳多由积渐成,大抵病久体羸叫“虚”,久虚不复叫“损”,损极不复谓“劳”,并提出治疗重在温补脾肾,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金元以后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做了深刻的阐发,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则,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癌症发展至严重阶段,出现恶病质,以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为主要表现,属于虚劳的范围。
1.康莱特注射液:是从中草药薏苡仁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有抗癌作用的双向广谱抗癌新药。有学者研究表明康莱特能够明显地提高恶病质鼠的摄食量,缓解体重下降,延缓肿瘤生长。其改变荷瘤鼠体能状态的程度明显优于同期国际上常用的治疗癌症恶病质的阿药物-甲地孕酮、胰岛素和吲哚美辛等治疗组的恶病质小鼠。具有降低TNF-a和IL-1水平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2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1天。
2.参麦注射液:30~6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
3.参附注射液:30~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1天。
4.康艾注射液:40~6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0天。
5.黄芪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天。
(张广路)